近一个多月来,都在磨刀,不管磨没磨好,砍柴的时间就到了。大柴小柴,零零碎碎这周居然凑到了一起,磨没磨好,柴们都在倒逼时间了,即使仓惶,也得上阵。
有几个业务、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昨天一些同事提出来,一时还没想明白,这会儿脑子清醒点,想明白一些问题,同大家沟通下。
一是编导方面。编导的本子在阐述拍摄场景的时候,是不是只需、也只能讲清楚主谓宾式的“谁在干啥”即可,其他的还需要说明的也就是中景、近景、特写啥的。
我的回答是:作为编导,如果我们只告诉给摄像和演员(拍摄对象),“你在种树”这样的主谓宾式的阐述和镜头需求,是不够的,这只相当于一个拍摄要点,而不是一个编导本子和编导意图。
合乎要求的应是要对所拍摄的场景有一个完整的把控,比如把“人在种树”丰富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地方,种什么样的树”,然后还应该考虑到这个场景里该是什么样的氛围、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效果。这是编导需要给各个岗位阐明的事情,这样,演员才会明白自己该怎么种树,摄像、灯光,包括制片,也才明白该如何配合,如何去实现编导意图。反而,是不是要在本子上写清楚“全景、中景、特写”等镜头的调度,相比较于一个具有清晰表述和感染力的具体内容来说,并没有那么有用和重要,除非编导有特别明晰和清楚的镜头调度思维和镜头调度的能力。
如果还没有清晰的思维和运用自如的镜头调度,又没有准备分镜头脚本的情况下,那么,确实需要编导在现场做到心中有数和随机应变,同时可跟摄像沟通,表述好这场拍摄想完成的内容、想达到的目的、想实现的效果,有经验的摄像自然会主动的去考虑镜头调度,灯光也自然会去思考如何用光营造氛围。演员到场后,也需要跟演员完整的讲述一遍要求。这样,各岗位每个人都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
如果只是“你向左走两步”之类点上的动作指令,会让演员不明白为什么要向左走,也没有整体概念。这样的话,编导就限制了拍摄对象的主动性,把演员当成了道具,即不能实现效果,还会激起拍摄对象的反感和不认同。思路越清晰、控场越有效,哪怕编导个性不够,但是你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依旧会让自己在现场气场十足。
现场的游刃有余,取决于前期的准备。如果前期磨刀只磨了一个拍摄要点,那么也可以补救,补救就得靠编导经验和临场的应变组织能力,得靠团队的团结和协作。每到一场,迅速作出判断,迅速沟通,摄像也要心无芥蒂的积极配合,以解决为题上,以实现拍摄目的为上。
以上,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另外,讲一个业务方面的问题,就是经开区项目的问题。最近,我可能有重复说了好几次“经开区项目没交到片”。说这句话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盘绕在我心里,有时就脱口而出,表达的只是我的焦虑,但忽略了大家的感受。导致每个负责任的参与者,都在内疚和自责。当然,必要的反思是应该有的,但这件事情也要具体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甲方更换了主要领导,而甲方经办人并没有领会领导意图;二是我们在制片环节,没有强行按制片要求去处理前期的一些对接工作,为后续项目执行扫清道路;三是,从我开始,从上至下轻视了这个项目,认为有铝产业的片子,这个片子应该水到渠成;四,才是我们具体执行组的能力问题。针对这件事情,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并正在进行中,在此,做个说明,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希望大家都记住一句话:不要轻易埋怨队友,团结才能起飞。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大家心无芥蒂的去解决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开弓,大家就放轻松,去享受这个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