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阴,小雨。森森昨晚上9点入睡,直到早上8点醒来,小孩子果然瞌睡多。我和丁丁6点半醒来,她早读,我煲粥。
闷热湿热的天气里,又湿又nian。何以解闷?唯有读书。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呢?其实,不仅仅是限于孩子,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做出一些问题行为,这分五个阶段来考虑。并且,人的问题行为全都处于这五个阶段之中。所以,在问题行为尚未进一步恶化之时,尽早地采取措施。
问题行为的 第一阶段是“称赞的要求”。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这个阶段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具体做法: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问题行为的第二个阶段是“引起关注”。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并未获得表扬,也没能够在班级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耐心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行为原理不是办坏事,而是与众不同。比如,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例上课捣乱、逗笑他人。消极的孩子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孩子们其实活得很简单,也不太难对付。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即使通过被批评的形式也想自己的存在被认可并取得特别地位,这就是他们的愿望。
难处理的是第三个阶段之后的情况。在问题行为的第三个阶段,目的发展为“权力争斗”。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这是相当厉害的一个阶段,如,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他们也并非特别不想学习或者是认为学习没必要,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很多父母或老师都会拿起“愤怒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但是,这样做就上了他们的当。只能是和对方站在同一个球场上。他们会兴高采烈地打回下一个反抗之球。并在心中窃喜自己发起的连续对打拉开了帷幕。请注意,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首先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请一定要清楚一点,斥责自不必说,即使表现出生气的表情也等于站在了权力争斗的球场之上。
请大家想一下,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以及权力争斗,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
问题行为的第四个阶段就是“复仇”阶段。向仇复仇?复什么仇?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因为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就是这么一种心理。于是,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他们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当然,父母会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如此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复仇就成功了。如果你的班里出了这样的学生,那么你能做的事根本没有。他们的目的就是向你复仇。你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会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或是其他教师或许是其他人。
问题行为的第五个阶段就是“证明无能”。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来对待,但是都没有成功,父母,老师,同学,大家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无论是班级还家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父母或老师依然在大力劝你好好好学习,为了不再受伤,他们会赤裸裸的装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再简单的课题也不愿去做。他们往往主动放弃一切,不去从事任何课题也不对事物做任何思考。我们的教育者所能做的事情也有局限性,承认了。
但是,大部分问题行为仅仅处于第三阶段。在防止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