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总是需要把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统一起来。
内外一致,才会积极主动,才有可能自觉自愿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人都有被尊重、被看见、被信任、被重视的基本心理需求。
所以,组织中要增强人们对目标的认同和接受,把外在目标内化为每个人的内在目标,用的策略就要围绕人们普遍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来展开。
第一,让接受者有选择感。
比如,想让孩子尽快洗干净自己换下的内裤袜子。
妈妈说:“快去把自己的内裤袜子洗干净!”大多数孩子会不情愿,会拖拉。
因为感觉到是在命令和催促他。
但如果妈妈说:“儿子,你是现在去洗袜子呢?还是写完作业再洗呢?”孩子不管怎么选择,总是会去洗。
因了这个选择,他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很乐意去接受目标,
第二,要让接受者有掌控感,自主权。
不是觉得被强迫被安排被控制的感觉,所谓的“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只要目标任务具体,用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来达到这个目标,完全由接受者自己决定,这样的话,他有确定感和自我控制感。
在完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中,也容易富有主观能动性、创造力、自觉自愿和愉悦感。
第三,要让接受者清晰可见完成目标后的价值。
“我能够收获什么”,“我能够得到多少”。谁都希望付出有回报,投入有产出,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内在精神层面的。
得到要比失去的感觉舒服。
但是,假使有奖惩等分别,又会使接受着产生抵触心理,可能会降低内动力和积极意愿。
第四,让接受者参与决策的过程。
一个执行者参与到目标的制定和决策,体会到被重视、被信任,作为顶层设计者之一,更能够认同目标,对目标负责。同时也更深入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个目标?完成这个目标的意义等等。积极主动性提升,内动力更足,责任感更强。
如果说不可能都参加决策的话,还有承诺和契约的方式。
不愿意不希望违背承诺和契约,也是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所有的人不愿意被扣上“不可信任”的帽子,违约会有羞耻感和愧疚感,都会尽力去遵守约定。
分管我的女领导,她属于情商很高的女性,会说话,为人谦和善良,年长我十多岁。我觉得她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即使不是我份内的,或是为她个人做一些事情,她会把话说得很得体,让人很舒服,总觉得是在征求意见,和你商量,感觉到来自她的信任、尊重和认可,所以乐于接受目标任务。
还有很突出的例子,就是优秀的保险营销业务员,整个营销过程,都涵盖了这几点策略,在完成自己把保险卖给客户的目标中,满足了客户的种种心理需求。客户很容易就签了契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