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意外收到一位师长新出版的短篇文集:《工说工有理》。薄薄的一册书,封面上只有黑白见棱的书名和几笔水墨勾勒出的兰花,作者名字更是小到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与那些把“洪荒之力”都用在封面设计上的打榜“畅销书”相比,这位简直是文体界“素颜的傅园慧”了。
虽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但在这俗尘凡世中,谁还不靠几嗓子吆喝和浮夸的妆容来搏一把眼球?《工说》何以质朴如此?好在鄙人读过作者几部大作,早已习惯了他一贯“薄皮大馅儿”的路数,相信但凡开卷总有益。
开篇就是“写在前面”,作者用千余字就交代了此书的来龙去脉,既没找名家写寄语推介,亦没有一句“老王卖瓜”式的自夸。这倒让笔者会心一笑,想起一位同行前辈的话,“干记者的转行当作家,风格都比较写实。”
本书集纳了作者近十年来的时评文章,共分为五部分:酒中拾趣、世态百相、山河千里、众生万象、网络无界。由于多数涉及作者“老本行”工厂、工人、工会“三工”的居多,故名曰“工说工有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手一部手机,每天“朋友圈”里不停的刷着各式各样的“鸡汤文”、“励志贴”,甚至是耸人听闻、自相矛盾的假新闻、小道消息……在真假难辨、鱼目混珠的舆论漩涡中,真正有深度和内涵的好文章往往被湮没,更何况为“三工”鼓呼的声音更易被标签化、边缘化。
作者关明,做过多年《工人日报》记者,且长期在地方驻站。后来又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当了工会干部。同时他还属于“触网”比较早的,十年前即成“博客”,如今又主持全国工会新媒体工作。这些经历使他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转换自如,既有纸媒的厚重思辨,又有新媒体的简练幽默,且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关明的文章高屋建瓴,笔锋尖锐,又拿捏有度;网络评论的特点让其选题广泛、言语活泼。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令他擅长捕捉社会热点和细节观察,学者风范又使他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考。这近百篇千余字杂文读来令人酣畅淋漓,或击节赞叹、或引人深思。
过时的新闻或许是“明日黄花”,但立意老道又能使某些新闻常青,成为“史家之笔”。在这样一本被作者戏称为“糊墙册子”的评论文集中,即使“故事”也能被品出“新意”。对于真想补点“心灵鸡汤”和有意提高写作能力的读者来说,《工说工有理》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咲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