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了
首先,我给人类这一物种下一个定义,叫人的向量。(Human Vector).
中学阶段大家已经学过一维二维三维向量,在向量的维度的不断提升中,从线到平面,再到空间,能够蕴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假设在一个线段中,它不是一个连续的线段,它的取值不是无数个,而是有限个,例如10。这比较符合现实一点,因为在任何环境下,精确度只要到了一个程度,那后面的小数点都再也没有意义了。
在一维的时候,我们随机取两个点,即“点”这个东西大致是均匀分布的。这两个点的位置相同,或者说相近的概率,很容易得知。如果线段的长度是10。最小单元是1的话,那么这两个点相同的概率是1/10。
在二维的时候,同样的均匀分布下,就变成了边长为10,即:体积是100。如果再按一维的假设下随机选择两个点的话,两个点的值相同的概率是1/100。三维就不说了,一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点就是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维度即是他获取信息来源的数量。我相信一个人的观念和想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获取信息的信息源。判断两个人是否相似,非常简单,向量的夹角余弦值就可以做到。如果两个人完全相似的话,他们的夹角值为0度,也就是完全重合,此时向量的余弦值为1,代表相似程度100%。;同理,如果两个人完全不相似的话,夹角值为180度,代表的余弦值为0,相似程度为0%。
以前的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无非就是书籍,电视机,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听取到的一些知识。从小到大,“必修”的书籍大家都是大致相同的,从书籍这一方面,决定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子的,是他课外读的那一小部分书籍。而电视节目对人的观念和想法的改变就更小了,毕竟,电视机能收到的频道也就最多那么几百个,而看的时间很多的,可能也不超过50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每本书的喜爱度,和对每个电视频道的喜爱度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向量的话,这个向量的维度是相对不大的。
现在,人们更趋向于从互联网获取资讯,就我个人而言,我常用的资讯获取渠道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每一个公众号、博主等的喜爱程度以及对书籍的喜爱程度,共同构成了人的向量。从微博这个角度来讲,随机抽取两个人,这两个人关注的相同的微博博主的比例超过10%的概率有多少呢?这个数据可以通过程序模拟来近似统计,我没有做这个模拟的统计,但我知道,这个概率太小了,比之前两个人喜欢的书一致,喜欢的电视频道一致的概率,要小的多。这个向量的维度相对之前那个时代,大了多少个数量级呢,我们无法知道具体的数值,但知道这个数值很大。
回到之前数学上的问题,在一维的时候,两个点相同的概率是1/10;在二维的时候,两个点相同的概率是1/100,每升一个维度,两个点相同的概率会减小一个数量级。
而这个时代的人们,相对前一个时代的人们,向量维度提升了一个很大数值的数量级,同时,两个点的值相同或者相近的概率,也减小了很多个数量级。
这可能就是大家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