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幸参加了桃总带领下的共读小组,在读了《刻意练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心理表征,导师的重要意义,当时我们讨论了阳志平先生在序言提到的工作记忆,延伸到了组块、记忆宫殿;共读《学习之道》,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法,能够理解阳志平先生说的“刻意练习的本质是构建长时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短期记忆信息的集合)
《学习之道》究竟讲了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有方法,构建新体系],《学习之道》教会了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价值和方法,当我们理解和践行学习之道,你就相当于拥有了高深的内功和坚固的护城河。
1.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
学习肯定是有方法的,如果同样一件事自己学不好肯定是有原因的,方法不对,没下对工夫。
举个栗子,去年我咨询Coach Lily,我挺苦恼的觉得自己学不好英语,Lily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是方法不对还是你花的时间不够啊?当时不理解,现在才恍然大悟!学习是有方法的,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做不好是有原因的,找出问题,才能找到突破点,获得反馈然后调整…这是对于学习如何学习的Why。
2.学习如何学习为什么有效?我们在《刻意练习》中知道了大脑可以重塑,我们可以改变大脑的表述方式(心理表征)。《学习之道》指出:我们可以对大脑进行强化训练,可以改变内心表述方式,改变思维模式。
先来了解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是本书开端的重点概念,专注意味着集中注意力,理性的思考;而发散思维是属于随机漫步者,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属于直觉型的思维模式。
对于专注和聚焦的作用大家应该都明白,没有专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考。如何进入专注状态?可以试一下番茄工作法,专注25分钟+5分钟休息。
书里特别分析了发散思维的作用,爱迪生研究发明的时候喜欢小睡,而小睡其实是他的发散模式,他的思维后台仍在运行,所以给予他大大小小的灵感和创造力。发散思维让学习更有深度和有创造力,但别忘了首先要有专注思维形成初步路径或模型。
发散模式不是走神发呆不是纯消遣娱乐,是让思维在后台运行。激发发散思维的方法,我们看到基本上都是体育/艺术类,跑步、绘画、冥想绝对是一直以来的热点,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能锻炼发散思维。很难开始一件事的时候,就去跑步吧!最后强调睡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提醒一下:看剧看电影聊天玩游戏可以当作是一个小奖励的发散,是娱乐,不能沉陷其中…
重要的一张图如图所示,学习一个知识/概念,只有经过了专注思维模式形成了思路之后,发散思维才会出现联结的可能。比如砌墙的例子,一块块砖头堆在那里没有水泥浆也没法砌成墙,当然没有砖头也不行…我们的学习,有效的方法是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之间切换。先专注,然后让大脑休息,转化成发散模式,再回到专注的主题上去。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需要运用【组块】。
专注-理解-记忆-联结(组块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刻意练习)3.什么是组块?说到组块,先说一下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技术控往往会把短期记忆类比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那长期记忆就是硬盘空间】。大脑可以对信息进行瞬间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做工作记忆,按现在的广泛共识,通常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四个组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搭建新的更深层的组块,组块在这里就相当于一个记忆模型,搭建组块是将某个概念整合到某个联结流畅的神经思维模型中,以便增加工作记忆的可用内存。
我们知道,只有不断重复、主动重复、刻意练习才能形成组块。而间隔重复是最有效的办法,能够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因而,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符合复利效应规则,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4.如何对付拖延这个小恶魔?很多事情无法按时完成,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因而造成拖延。试下专注25分钟,做到后给自己一个奖励。回顾一天中最重要的完成任务,写下来(写的过程是专注模式),列出明天的关键事件,让这些关键事件提前一天在大脑里发散.…
对付拖延,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个新的好习惯。习惯之所以是习惯,在于它的难以改变,我们根据书里提到习惯的四个部分—信号、反映程序、奖励机制和信念,一一对症下药,找一个新的触发点、制定计划、S-R刺激反应行为之间需要一个小奖励,改变源自行动,行动源于信念。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心理对照,即放眼未来,想象一下未来你理想中的画面,让画面变成你行动的动力。(视觉化你的未来,增加内驱力) 即刻开始行动,是最好的预防拖延的办法。
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学习的过程,测试和考试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当然不是要我们填鸭式的死记硬背,而是说我们通过学习,真正理解了知识概念,能够内化成自己的功力,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要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保持张弛有度、安静而持续地投入!
想要修炼武功,非一日之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