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区向东,大概30里左右,有一个劝农山镇。劝农山镇原来叫劝农山乡。劝农山镇下辖10个行政村,我的老家在东风村。东风村原来的村委会所在地叫潘家屯。长吉公路由西向东从屯里穿过。这里也是原来镇政府所在地,所以公路两侧曾经非常繁荣,医院、粮食所、商店(供销社)应有尽有,后来还被称作东风街道。镇政府旁边,是劝农山中心小学校,我在这里度过了5年半的小学时光。60年代的人是幸运的人。说幸运是因为60年代的人几乎没有拉下所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经济变革,虽然有些变革只是形式上的。我小学5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恰逢我们国家从春季入学改变为秋季入学,于是我们幸运地在小学多呆了半年的幸福时光。说幸福也一点不假,那个时候还没有焦虑、内卷这些个名词,没有中考,没有紧张,没有压力。
镇政府再向东2里地左右,就是双阳六中,我在这里完成的初中学习,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改名叫长春市综合实验中学。镇政府往北,不远,大概5里路,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自然屯,东勤俭沟。高中之前,我一直在这里生活。直到现在,那里的一草一木还历历在目。那时上学是走路去的。路边经常可见婆婆丁(蒲公英)和马莲。婆婆丁的花是黄色的,马莲花是蓝色的。以前,听腾格尔唱“青悠悠的草原上,蓝悠悠的马兰花”,经常对马兰花产生无尽的想象。现在知道马兰花就是马莲花。那种小时候路边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马莲,原来可以引起人们那么多的忧思。
历史上,比如上世纪70年代,还曾有过一个人民公社时代,那时的行政村叫做生产大队,而村下辖的自然屯叫做生产小队。曾经的东风大队、东勤小队现在可能只有很少的人才知道了,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不可能忘记的。
劝农山镇原来归双阳县管辖,后来双阳县被撤县化区,成了长春市双阳区,劝农山镇划给了长春市二道区。近年来,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根据建设规划,长春二道区的泉眼镇、劝农山镇、四家乡都将进行乡村城镇化改造。劝农山镇政府搬迁到蒋家屯。我原来住的东勤俭沟等一些自然屯也整体搬迁到蒋家,莲花印象小区,农民住进了楼房。东风街道由于搬迁,只剩下三三两两几座房屋。中心小学和综合实验高中倒还在,孤零零矗立在长吉公路两侧。

我的高中是在县城里读的,那所学校原来叫双阳县高级中学,后来撤县化区之后,双阳县变成了长春市双阳区,我就读的那所高中,名字就改成长春市151中学。高中生活只有两年(我又恰逢高中二年制到三年制的转变节点上,真是幸运)。高中学习时间短,必然对知识的理解不充分,这对后来的学习其实是有影响的。但是,当初所盼望的,是尽早结束高中紧张无趣的生活。时光荏苒,恍如隔世。有谁还记得“独立高中”、“农民子弟学校”这样的称呼呢?学校不但名字已改,还发生了两次整体搬迁。我们那些人记忆中的一切都在迅速消失。物人皆非了。
算起来,离开家乡30几年了。前些年虽然也回去过,但都是在长春市区或双阳街道内活动。劝农山变成什么样子倒真的知之甚少了。朋友劝我,赶紧回去看看,否则年幼时的记忆恐怕真的被淹没在历史的变迁里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我还真查了查交通情况。当年,长春市区和双阳县城之间可通过“长春东线”和“长春西线”客车服务直接往返。我在双阳县城读高中时,就是乘坐长春到双阳的“长春东线”客车直接到达。现在双阳变成了双阳区,劝农山镇划归给了二道区,区区之间交通反而不那么便利了。但是,长春到劝农山镇比较容易,比如101路公交就行。从双阳到劝农山镇就麻烦些,需要到蒋家转车。
本来买好了机票,并相约了二姐,一起回莲花山看看。但是7月底疫情突然紧张起来,只好放弃了这次行程。而下一次,不知何时。不觉想起高适的诗: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