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名家谈读书是朱熹。天呐!满满的8页读书材料,而且都是古文,真的好难读懂啊!当我第1遍正在看的时候,我心里面就在想,好难读懂啊,这时就刚好看到了朱熹在文中写的这样一句话:“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五十遍暝然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我一下笑出了声,想必朱熹先生若在我面前,他一定会感叹朽木,朽木!
忽然一下就惭愧起来,是啊,我才读一遍就在说难读懂,真的很没有读书人专研的精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懂就多读吧!我相信每当我们多读一遍的时候,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加深一点,随着遍数的增加,义理也会自然“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朱熹还写到“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天呐,我真的怀疑朱熹对我有监控…我读第一遍看不懂,可能状态真的是没有调整对。读书不光要思还要读,我们只有读思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文意。所以后来我又读了一遍,又看了一遍。针对这样一个古文,可能第一遍就大致浏览,这篇文章真的像是对我读书不仔细的批评。“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功夫”。反观自己,不懂处直接跳过了,后面也多忽略,这样读书、这样读文章,尤其是读到难的文章是肯定读不懂的。此时,刚好想到了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所以呢,看书除了要有笔记等痕迹外,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的来过,我们的思考要在别人的思想上停留过、深入过,而不只是等闲的、昏怠的看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读书不能没有思考,要有所思,只有有疑惑才能够推动我们去理解。有了疑惑我们不能就放任不管,要去梳理它、理解它,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不断去生成下一个问题,如此反复才是跟文本在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现在的信息是铺天盖地,能够思考是我们的能力,我们不同的思想也是我们与他人的差别所在。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看法,那在这信息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去抉择、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来学习呢?道路千万条,如果不问清楚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就会失掉自我,会陷入选择的不安。我们会为这样的信息爆炸而焦虑。看书也是一样,一定不能囫囵吞枣,不能什么都想去看。看书也要慢慢来,沉下心来,一本书看透了再去看另一本书,否则我们就会为之负累。不过有时候我也很矛盾,我想一本一本看,但突然又遇到一本很感兴趣的书,就会忍不住想要去开头看,同时开头了几本书,就会发现进度很慢,思绪也会慢。这是我的矛盾所在。
朱熹在论为学与读书中还提到了们要今日事今日毕,切莫虚耗时光空等待。我在旁边批注了『拖延症』。当时就在想,如果要治疗拖延症该怎么办呢?读到最后,文章给了我答案——“人放纵时,自去收敛,便是唤醒否?” “放纵只为昏昧之故。能唤醒,则自不昏昧;不昏昧,则自不放纵也。”拖延只是为了一时的舒适,那便是放纵,放纵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不通透,为昏昧之故。所以需要我们及时地擦亮自己心里的灰尘,去树立一个实际可行的目标,然后去奋进,这时我们便不是昏昧。有了方向便也不会放纵,那拖延也就不药而愈了。
读了几遍这篇文章之后,感觉朱熹告诉了我很多,但是关上书,好像又什么都没说。我也总结不出来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时回顾之前的名家谈读书,会发现他们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原来他们有很多观点已经不知不觉被我内化了,已经形成了我的思路了,所以再来读朱熹的有些地方,便觉得契合不已!看来真理是通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