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拆名篇,学写作——人物篇《终课无语》

拆名篇,学写作——人物篇《终课无语》

作者: 小房老师教大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2-03-31 07:06 被阅读0次

    日更100/day31

    部编教材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形形色色的人。

    写人是我针对小学高年级——四、五、六年级训练的重点之一,二、三年级写人物基本上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里离孩子生活比较紧的人物,而高年级,我会尝试让孩子们去写老师、同学,或者是陌生人。今天就林斤澜的《终课无语》来分析,写人要如何写?

    原文:

    终课无语

    林斤澜

    我上中学时候,初一初二有美术课,到初三就没有了。有时也不是每周一节,是隔周两节,连排在星期六下午。可见这门课的地位实属“敬陪末坐”。

    但担任这门课的老师,却是地方上有名气的苏先生。苏先生有西画底子,又在国画上做功夫。他皮肤白嫩,稍胖,细眼睛,常穿深色丝绸长衫,软底鞋,不爱说话,走路机无声响。平日不到学校里来,星期六中午来了从不进教研休息室,悄悄钻进总务处一个小职员房间里,这小职员是他的小同乡或是亲戚。

    到了下午上课铃响了,才能看见他从小房间里出来,细眼似柳、白面如桃,一种微醺状态。当年我们那个中学,是地方上最高学府,美术有画室,音乐有琴室,理化课还有阶梯式实验室。

    苏先生轻悄悄走进美术教室,穿过各个画架,走到前边,从丝绸长衫袖筒里掉出一个花瓶,摆在讲桌上,一句话也不说,我们也自管在画架上涂涂抹抹。苏先生也找个画架,若没有空闲,他随便拿个本本垫着,也画花瓶。有时候走到学生身边看看,随手改上几笔,确实,三下两下,画面就不一样了。

    老话有“终席无一语”,说的是酒筵(yán)场面,已算得奇特。教员上课俗称吃的开口饭,苏先生竟可以“终课无一语”。

    同学对苏先生也没有意见,一来这堂课原是饭桌上的“凑盘”名目,二则先生的判分办法别具一格。

    期终他抱着应考画卷,走进那个小房间,关上门,就朝前一抛,纷纷落地。然后弯腰从脚边拾起,一一拾到远处。就照这个顺序判分,不过都在八十分上下,大家都过得去。

    此事据说是那个小职员酒后走漏的消息,大致可靠。

    苏先生终究不合时宜,后来命运“丢跌”,不过一直是地方上有名气的人物,他总含保留点美。

    他的美是静默的、阴柔的,可以说是出世的,没有多少光彩,却有蹭蹬存活的元气。

    重点一:人物出现的时间开头

    作者在开头直接以人物的出现的时间开头:

    “我上中学的时候,初一初二有美术课,到了初三就没有了……”

    那么我们辅导孩子也可以引导孩子,先确定要写哪个人,再问问他,这个人是在什么时候认识的?我就可以有这样一些开头。

    例: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小毛头成了我的同桌。

    我八岁的时候,陈老师开始教我们数学。

    上个暑假,在舅舅家见到了舅舅的朋友王叔叔。

    重点二:人物外貌如何写?

    在这篇文章里的第二段,描写了苏先生的外貌:

    “他皮肤白嫩,稍胖,细眼睛,常穿深色丝绸长衫,软底鞋,不爱说话,走路机无声响。”

    总结一下,描写人物外貌可以从肤色、体型、五官、穿着、行动特点等方面来写。

    比如写小毛头,可以这么写他的外貌:

    小毛头皮肤黝黑,个子不高,但长得非常结实,明亮狡黠的黑眼睛镶嵌在圆圆的脸盘上,常穿红色运动装,喜欢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奔跑起来就像风一样。

    重点三:人物事件如何选?

    写人物,重点是写事件,难点是事件怎么选的问题。我们再回到名篇《终课无语》,这篇文章标题就是“终课无语”,而文章的苏先生最大的特点也是上课的时候“终课无语”,你能想象吗?吃开口饭的先生,上课的时候竟可以终课无一语。这是苏先生最大的特点,所以,作者第一件事就选择了苏先生上课的事件来写。

    至此,我们得出来一个结论,写人要先抓住人物的特点,比如我例子里的小毛头,原型就是我的一个学生,他因为爱踢足球,所以,肤色黝黑,长得结实,因为挨踢足球所以跑得快,跑起来像风一样。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写人和写事其实是很难分开来的,写人要写人物事件,而写事要写具体发生在谁身上的事。而最大不同是:写事通篇只写一件事,而写人可以一人多事。

    重点四:人物事件如何写精彩?

    我先来看原文是怎么样描写苏先生上课的?

    苏先生轻悄悄走进美术教室,穿过各个画架,走到前边,从丝绸长衫袖筒里掉出一个花瓶,摆在讲桌上,一句话也不说,我们也自管在画架上涂涂抹抹。苏先生也找个画架,若没有空闲,他随便拿个本本垫着,也画花瓶。有时候走到学生身边看看,随手改上几笔,确实,三下两下,画面就不一样了。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些标出来的词都是动词。我们得出来一个结论:写人物一定要有动作描写。如何才能把人的动作描写生动?我有一个口诀,叫做: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我经常给我的孩子们说,其实我们写文章就是在画画,不过画家是用画笔画,而我们是用的是我们语言;画家画的是静态的画,我们画的是动态的画;画家画的承载物品是画纸,而我们的承载物是语言和文字,我们的承载物就是抽象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画要想让读者看到,你的语言得能调动读者的想象,那么你画出来的“画”才能在读者脑子里动起来。

    再次回到名篇原文。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把苏先生上课的场景在读者脑子里再现了。怎么走进来的?轻悄悄的?如何开始上课的?掉出一个花瓶,摆在讲桌上,一句话也不说。然后自己找一个画架开始画,要是没有呢,就拿个本本垫着,也画花瓶,有时候走到学生身边看看,随手改上几笔,画面立马不一样了。一个技艺高超却低调内敛的老师跃然纸上。


    小房老师:一个在儿童阅读写作教学不断探索的作文教师,一个在写作路上踟躇而行的写作者,一个在家庭教育上不断觉醒和成长的家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名篇,学写作——人物篇《终课无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ug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