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粥都是最好的主食——穷人粮食不足,一碗粥足以裹腹;富人三餐鱼肉,一碗粥清爽胃肠;普通人大病初愈时,也要来一碗粥: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喝粥成了我们离不开的饮食习惯。即使是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粥仍备受钟爱:女人们要在粥中加入各种佐料,熬制美容粥;男人们要在宿醉后的清晨喝一碗养胃小米粥;小孩老人们肠胃不佳,要喝一碗粥顺五脏六腑之气……
因着这份喜爱,这简简单单的一水一饭在社会的变迁和岁月的熬制中便渐渐多了花样:不同的米、不同的水、泡米与不泡米、米下锅时水的温度、大火煮和小火熬……任何一个单一变量都可以改变一锅粥的味道和口感!甚至,中国人有一个全民喝粥的日子——腊八。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各地说法众多、莫衷一是,但我始终认为:腊八是中国古老的“感恩节”——农耕时代,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每到隆冬,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才终于能迎来短暂的休息期,而天地也完成了一年的使命,给了人们丰收的果实。所以,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里,自然需要一个感恩的日子:这一天,祭拜祖先和神灵,感恩他们的庇佑 ,也感恩自然万物的馈赠;这一天,也熬一碗杂米粥,用八方食物,调和来年的万事如意……
所以,在腊八这一天熬腊八粥,便是每家每户的重要事情。虽然名义上腊八粥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十几样。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的腊八粥材料便十分简单:主要材料是谷米、糜米,辅之以江米和赤色菜豆,这些材料需头一天的下午便反复淘洗、以清水浸泡,到第二天的凌晨四五点时,母亲便起床开始打柴烧火、熬腊八粥……
天光尚暗,在半梦半醒之中,只听见炉火噼啪噼啪的声音,烟火的味道也隐约传来,昏暗的灯光下,母亲忙碌的身影投在灶前的墙壁上影影绰绰,想到这温馨的静谧里酝酿着一顿美味的腊八粥,便又进入了梦乡……再醒来时,独特的粥香已从厨房溢出来,洒满了整个屋子,炉火融融,母亲从容地搅动着锅里的美味——米粒已开了花,与汤水融为一体,可人的赤豆翻滚其中,汤勺在热气腾腾的粥面上扑通扑通地欢跳着……舀一勺入口,绵软滑香,一米一粟都是朴素的幸福和满足。
时隔多年,这样的情景我仍记得,如今母亲的腊八粥也比从前多了许多辅料,只是每年的腊八我都远在他乡,再也没有喝过母亲亲手做的腊八粥。偶尔也自己做一次:用买来的八宝米,加过滤后的自来水,不必柴火,也没时间和耐心去轻熬慢煮,高压锅上预约好时间,一小时便可出锅。但这粥里似乎少了一点什么——他乡的千滋百味,终不抵一碗家的味道啊。我想,腊八作为过年的序幕,这天的粥应该是为归乡游子们接风洗尘的,它用最简单的味道慰藉着你这一年在外的所有辛劳和不易。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是:喝深夜的酒、尝陌生的味道、与不熟的人觥筹交错,却唯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重温最原始、最质朴的幸福。殊不知,当我们拼尽全力,从贫瘠走向繁华,去追求味蕾的新鲜和刺激,尝遍了各地形形色色的美食时,某一天总会食不甘味、神思郁结,百转千回后,最想念的还是一碗清粥——它清淡、朴素、绵密、温柔……那大概是祖先留在我们身体里的关于粥的记忆:落难时,一粥可续薄命;得意时,一粥追念初心。
美食家苏东坡食粥后曾写下“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诗句,这位一生宦海浮沉的诗人最终在最朴素的美食中悟得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至理。可见,在喜爱粥的这一方面,人类的情感总有相通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