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第7天

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第7天

作者: 静迎 | 来源:发表于2023-07-19 05:58 被阅读0次

    自然而然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给我们的最后一条建议便是“保密”,即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

    其实真正的教育效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而教育过程则一定要不露痕迹。

    真正有效的教育具有不可复制性

    教育不但不可复制别人,也不可复制自己。无论我转化过多么顽劣的学生,其经验完全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复在我以后遇到的新的“后进生”身上。每一个顽童都是唯一的,教育理念可以相通,但具体的技巧方法永远是一次性的。同样,无论我带过多么成功的班级,面对又一届新生,我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套用上届的做法,因为一切都和昨天不一样——不只是学生变了,我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和学生所面临的时代也不同了。因此一切都应该是新的,我的教育方法也只能因“人”而异,与“时”俱进。

    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可是,这样的“荒谬”至今还在不少老师那里绵绵不绝地重复着,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深深的遗憾。

    成长中的诸多不停

    老师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这四个“不停”中,最核心的是“不停地思考”:以思考统帅并贯穿实践、阅读和写作;最关键的是“不停地实践”:以实践带动和促进思考、阅读和写作。追求“有思考的实践”和“有实践的思考”。

    教育实践有两个特点: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而把难题当课题,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

    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自己教育实践的得失。

    另外阅读其实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主要的途径,所有名师都有一个特点,即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正面教育》《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还有《南渡北归》等。总之,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以及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都可以成为她阅读的重点。没有教师饱满的灵魂,就不会有学生充实的精神世界。老师在打开学生广阔视野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教育写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记录、总结、梳理、升华。没有这种写作,就没有

    老师对教育“新的思考”。所以,只有精彩地“做”才能精彩地“写”,而精彩地“写”又能够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

    把评语写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学期末,班主任总要拿着一大摞评价手册写出教师评语。从他们紧皱的眉头里就能体会到他们的为难。

    为什么为难?看看李老师笔下的郭老师为学生写评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她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她都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充满了人情味。而且她坚持进行家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写评价无非就是把真实的了解化成笔下的语言,哪里还有愁可言呢?

    可见,评语并非格式化的语言,也需要有温度的文字,带着辛勤的汗水和诚挚的关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第7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yo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