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进行不抱怨,虽然还没有完全做到不抱怨,但是会有很多的觉察。
1.因为孩子跑动噪音,楼下不满,我买了很多垫子。
表弟来我家的时候问我垫子的事情,我正想说因为楼下天天不满,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候,我能觉察到我对他们的一种抱怨,以及想聊八卦的内心活动。
我马上改了语气说“孩子跑动太吵,影响了邻居”。
这个语气的改变,我觉察到内心的变化,从指责别人到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抱怨到了对他人的理解。
2.儿子说“妈妈,还没给我盛饭呢”?
我说“儿子,可不可以改成,妈妈给我盛点饭吧,我不会弄,谢谢妈妈”。
3.姐夫是博士毕业,大学教授,平时文质彬彬,一开车就是路怒症一枚,骂了前车骂后车,抱怨连连。
我说“你们平时一定压抑了很多情绪,不好意思发泄出来。
坐在车里骂别人估计也是一种很安全的,肆意的发泄”
姐夫笑了说是的。有时候抱怨或者对他人的攻击也是内心不安全感的表现,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4.觉察到最近有进步,老公回来了,和娃一起,他想约束孩子的行为,孩子反抗,然后老公开始情绪化的表达,家里叽哇乱叫的。
要是以往家里鸡飞狗跳的,我会烦,你不回来两孩子打,你回来三人打?
现在也会烦,但不会陷入进去了,反倒能够看到问题所在,比如老公为什么会这样?
再比如对于孩子的引导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他的挑剔不满少了很多,还能看到对方的好,比如虽然做饭都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想法,但还是做饭了,虽然带娃叽哇乱叫,但还是带了等。
虽然在他抱怨我的时候,我也怨了他,他气了,我没生气。
今天全家一起去超市,我说“我发钱了,你们三我包了,我的大情人,小情人”
大儿子说“我是中情人,我爸是老情人,小宝是小情人”
在对待孩子上面,心态更稳了,心疼和爱怜多了很多。
5.还有一件开心的事,朋友火急火燎的打电话,说家里鸡飞狗跳了,孩子玩手机,爷爷看不惯,发生了肢体冲突,爸爸和孩子冲突等,她对爷爷和爸爸有怨气。
我说“目前的情况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不一定会让情况更糟糕,不用焦虑。很多时候的成长和改变都是在冲突中产生的。
重要的是在冲突后,我们能不能很好的沟通,尤其是你,为母则刚,发挥你的作用,与孩子和老公好好连接”
几分钟,朋友从开始的焦躁不安中安定下来。
附群友的评论:
简直太奇妙了,我看到了不抱怨挑战在短短七天中,以@玉儿为中心,向外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激动的连锁反应!
我从中学到了好多技巧:
1. 抱怨情绪通常以带有侵略性/攻击性的语言形式存在,但内在情绪抽象飘渺很以难拿捏,怎么办呢?
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抓住它的外在体现(即语言),用“我为自己负责”的话语模式进行对话,让其反作用于内在情绪,起到抚慰抱怨情绪的神奇效果。
2. 抱怨除了发泄情绪之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把问题搞砸。不如跳过抱怨,直接诚恳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平和而坚定地表达,让对方明确知道我们的期待,做到这点,其实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
3. 原来面对别人的抱怨,我们除了一起八卦抱怨之外(一起被情绪飓风卷走),还可以绕过语言抱怨,跟对方的心安住在一起,表达对他人的体谅,聊一些内心真实的感受。我感受到了满满的善意和慈悲心。
4. 我学到了始终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没做什么,看到别人的好,而不是揪着问题不放,这是走出抱怨怪圈的第一步,也是保持幸福美满的第一步。
5. 我们要正确认识冲突。或许原始时期冲突意味着受伤/死亡,我们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厌恶冲突,遇到冲突会自动进入原始人“打”或者“逃”的模式,因此首先要觉察并包容人的本能反应。
但是其实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话就会理解,“矛盾”无处不在。于他人冲突的积极意义在于边界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在“我”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是在与他人的“碰撞”中,碰出一个边界,从而明确需要在边界之内,100%对自己负责。
我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也很头疼。现在发现,只要大人把心放平了,很对问题就已经不是问题了,自然而然消失了,所以我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制造问题的妈妈”
而由与他人冲突转向个人内部世界: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相互结合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参考《马哲》
结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参考《马哲》),每每当我们出现内在冲突(即对自己不满,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时候,恭喜你![庆祝]你内部的矛盾正在发生剧烈运动,好好利用这股力量,去勇敢地拥抱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