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时间滴答滴答流逝,我却不知道写点什么。脑子似乎已经不是那么清明,困顿明显影响了我的思考速度。
你是否会因为不知道写什么而苦恼?你是否尽管觉得自己词穷墨尽,也依然不肯放弃写作这条难走的路?
参加了齐帆齐老师的28天训练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大海里的一粒沙,微小而迷茫。那些优秀的励志的闪闪发光的人还那么努力,可我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写出的文字也竟然是无法得到共鸣的“自嗨文”。
苦涩爬上眉梢,却感谢与君成悦老师一针见血的点评。不同的人站的高度不一样,看的视角不一样自然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既然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那总要大家能看的懂,不能艰难晦涩。
155人的微信群里活跃的总是那么几个,而齐老师新年征文获奖名单里也有那几个活跃的身影。除了勤奋,适时的推销自己也是很重要的。写字谁都会,可是写的好不是人人都做的到的,写的好又会经营自己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管怎么说,脚踏实地打好坚实的文字基础总是第一位的。在坚持自己的底线的同时努力获得流量关注就无可厚非。但是一直负能量爆棚,怨天怨地的吐槽大会文固我所不愿也。
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读书笔记到拆书书评,从生活杂记到日常所思,从时事政治到八卦娱乐,从孩童成长到老年体悟,似乎时时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且看那灵光一现的时刻我们是否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好几年前我断断续续写了许多无疾而终的文章,如果我有齐帆齐老师的远见和坚持,或许我也早就成为自媒体的受益者。显然我没有那先见之明,并且也没有那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与坚持。所以我除了籍籍无名,更是没有打磨好自己的文字水平。
来到简书,并不期待能立刻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写作者,但至少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迈出了第一步。
在这个人人热衷表达的时代,写作已然成了一项必备技能,但是全民写作的背后是无数人写不出东西,写不好东西的苦恼。布兰德在《成为作家》一书里提出“作家是可以被培养的”这一观念,这和现在广为人知的“成长型思维”理论不谋而合。“成长型思维”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的。换而言之,写作这件事儿本身让我们成为作家。
我们从三个阶段来看布兰德是如何帮助普通人成为作家的:
第一个阶段是“动笔前的阶段”,也就是读书学习,收集素材,观察生活,并且构思故事的阶段。
一,读书要读两遍。二,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你需要调动你全部的感官,把你自己放在生活之中,用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和艺术家的好奇心来拥抱这个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真正动笔的阶段”,是发现自身风格进行创作,学会在灵感缺席情况下养成写作习惯的阶段。
用“清晨写作”来寻找自己的风格,用“固定时间写作”来培养写作的习惯,并且用“写自己的故事”来帮助作者寻找写作的主题。
第三个阶段是“修改的阶段”,通过公正、理性地批判性地评定自身作品,找到不足最终将凌乱的稿件改成可交付发表作品的阶段。
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反复修改得来的。肯定自己的进步,给自己时间去学习。在重读的过程中既要发现自己的弱点,也要发现自己的长处,作为“读者”的你要善待作为“作者”的你。
如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
齐帆齐第2期28天,第12篇1317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