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内容和结构都很复杂,我只想弄明白纷繁中的一个问题,主人公夫妇间究竟有没有爱情。囫囵地翻完全书,却细细看所有端午和家玉的描写。
李秀荣的少女时代和大多的青年一样,对人事充满了纯朴而好奇,在一次祭奠海子的集会上,对诗歌产生了热爱。带着对诗人的崇拜,李秀荣到招隐寺拜会诗人谭端午。谈诗的桌布下面藏着狡猾,这初次会面,谁都没有想到,竟成为往后二十年都不能触及的隐秘……
后来李秀荣改名换姓,摇身一变成为律师庞家玉,并与悉心照顾她的警察相恋,而再次与谭端午重逢时,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未婚夫,带着对端午一身相许的冲动。
婚后干练的家玉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容忍着她的丈夫在诗歌领域“一天天的烂掉”。我想家玉是爱端午的,甚至,在疾病缠身的最后也要达成端午“从结婚开始就梦想离婚”。但这种爱是变态和扭曲的,从始致终家玉心中恐怕只有端午一人,而端午并不太在意妻子,家玉也带给端午许多的冷漠、粗暴和身体上的不轨。
当然不能完全责怪家玉,我觉得家玉是可怜的,她所遇到的人生际遇压迫着她:经济问题、对孩子的应试教育、罹患的疾病等等,而把她逼向绝境的最深沉煎熬,却是来自于最爱之人丈夫的不走心。家玉为端午容忍了一切,却容忍不了他对爱情的不走心。
小说的最后端午终于走心了。离婚后端午说他“低估了共同记忆在漫长岁月中所积累起来的召唤力量”。端午翻出年轻时嘲讽家玉是“祭祀”的诗,端午将它续写下了下去。
“……
每一个月圆之夜
任意拨出一组号码
都能听见招隐寺的一声鹤唳
我说,亲爱的,你在吗?
在或不在,
都像月光一样确凿无疑
……”
端午意识到无论家玉在或不在,思念都像月光一样确定无疑。
那首先名为《祭台上的月亮》六行诗的讥讽,如今成了《睡莲》六十行写成的“刻骨的思念”。端午甚至放下狂傲,着手写小说,虽然开头写了六遍都很不满意。
作者笔下的故事纷纷扰扰,每个人都遇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精神困境,喧嚣之中似乎只有爱情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哪怕婚姻中某天起什么都消失殆尽了,回念想想,这座废墟下的基石那也是爱情搭建的。整本绝望气息笼罩的故事中,这算不算一点正能量。
症结恐怕在这混沌的社会现实。靠着最后一点爱情与思念的力量能不能不变的那么扭曲和变态。小说里少有的一个天真烂漫的人物绿珠,在一路漂泊后安定下来,她对端午说“在当今的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
“对此,端午没有任何理由提出反对。”
**春尽江南内容简介:**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作者在坚守高贵艺术的同时,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
《春尽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主要人物虽然是衔接前两部《人面桃花》与《山河入梦》,聚焦点却是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现实。小说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却长达二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谭达功之子、诗人谭端午自我放逐到鹤浦,面对群体参与变动的时代,试图从《新五代史》找到解释;最初崇拜诗人的李秀蓉在社会巨变的潮流中成为律师,她改名换姓,以庞家玉的干练泼辣现身,最后却在虚浮而折磨人的现实中走向了绝望……围绕谭端午和庞家玉折断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边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衍变,小说广泛透视了个体在社会巨变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
作者以令人感佩的诚挚和勇气,用逼近时代粗粝的犀利文笔,深度切中了这个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4781/ae2df405204da2c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