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十月围城》,《建国大业》这种电影,再过五十年,注定是被人遗忘掉的。
电影还没放出来,在路边看到海报的时候,你就大概能猜到它要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类电影,似乎天然有一种“政治正确性”向你笼罩而来。
比如在《建国大业》里,陈独秀听辜鸿铭拖着鞭子侃侃而谈之后,对着广大影众代导演下评语:虽然是歪理邪说,但也不掩其才。 想起抗战剧里面,首长训话:同志们,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其中的内里细嚼之下,味道是一样的。盖歪理邪说的怪谈,放诸其时,只能引来陈独秀愤而驳之,绝不会以一句语气客观,恍若百年之后从棺材爬出来说出的客观评语而了之的。
十月围城,硬伤是一样的。
电影故事背景是孙文某年从日本赴香港开一个重要的会议,历史资料我不查了,反正故事里讲的应该不会超过五句话是真的。孙文行踪被慈禧太后得知,派了大BOSS阎孝国(胡军饰)跑到香港来追杀。在革命派陈少白,和商人李玉堂(革命投资人)的领导下,团结了一帮包括商人,革职将军,戏班子,没落贵族公子,车夫,警察,记者,僧人各色人等的团队,进行了一场领袖保护大战,最后靠这帮人的血肉之躯成功掩护了孙文的会议顺利开完。
思想和情节主线都很幼稚,没啥意思。
这帮三教九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底层人民,不会懂得谁是谁非,有些人连孙文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这群人,基本上都不具备革命动机。 比如任达华演的戏班班主,清廷的革职将领,他革命的动机竟是因为当年反抗八国联军被朝廷革职,为了洗刷骂名要覆灭朝廷(注意,这个所谓骂名特别莫名其妙),这种匪气十足的人物被陈少白团结到身边,给人感觉早期同盟会真是良莠不齐,并不十分注意革命理念。
这种纯属虚构的电影,正着看,没什么意思,要侧着看,抽取辅线。本片来说,有两条辅线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是阎孝国和陈少白的恩怨,另一个是铁扇公子刘郁白。
先说阎孝国和陈少白的恩怨。
张学友饰演的杨教授在传播三民主义的原版,即所谓“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他教导学生要实现建立一个通过人民统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接着光天化日之下被一枪打死。
到了今天,我们知道,平等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将导致集体走上民粹道路,精英被庸众奴役,多数人的无知酿造了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苦果。因此,张学友被毙这段“政治正确”的戏码拉开的序幕,可看做是阎孝国阻挡一帮自以为是的激进革命派犯错的开端,阎孝国屋顶端着火枪坚决镇定的姿势定下了他九死不悔的捍卫保守之路。
阎孝国是陈少白的学生,循着一点点台词,大致可知,阎孝国早年受西式教育,很可能也受过传统中式教育,受过康梁的维新思想的影响,文武双全,跟洋人打过仗。同情中国苦难百姓,有救国图强之志。他学生时代一腔热血,习文也练武,足见其意志力。
陈少白对他这个学生有十六字评语: “功课优秀,头脑愚蠢,一介莽夫,难为大才“。他这个做老师的对学生的态度,基本是毁灭式的,决裂的,没有基本素质的。这种台词设计很缺底蕴,一个正常的知识分子不会这样评论自己的学生的。两人师生时期已经有政见分歧。陈少白很激进,而阎孝国,思想接近保守一路,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不过,从导演赐给他的台词看,即“皇权天赐,从来如此“, 阎的人文底蕴确实还不算上乘。
阎孝国杀掉方将军,将老师捉拿下狱之后。阎来带着汾酒来狱中探望老师。陈少白疑心是吃完好酒好菜就被处置,杀掉,显得非常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见得,当时激进革命党人对保守改良派的巨大不理解,甚至充满仇恨,杀之而后快,当年革命党人杀端方,函首邀功,王国维写下《蜀道难》悼之,中间有这样的句子
提兵苦少贼苦多,纵使兵多且奈何。戏下自翻汉家帜,帐中骤听楚人歌。
楚人三千公旧部,数月巴渝共辛苦。朝趋武帐呼元戎,暮叩辕门诟索虏。
在保守派眼里,革命党人是非理性的,多数是处于迷狂状态的庸众和下层百姓,他们受到陈少白这样的人物蛊惑,将革命需求转化为暴力。
阎孝国对陈少白表态: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不会杀你。足见其性情的忠厚面。
作为老师眼里“最不成器”的学生,阎孝国有羞耻心,故又向陈少白解释道:“你以为我是鹰犬,只懂得对朝廷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学生不是,学生斗胆问一句,国家受尽欺辱,可是洋鬼子最终给了你们什么。除了连年战乱,除了百姓民不聊生之外,还有什么?”
这段台词其实力量不够,但可看成是保守阵营中对民主自由的理性拷问。
陈少白质问, 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可为什么有人天生就是主子,而且还冠以天子之名。而其他人生下来就得成奴才。
阎孝国的回答是: “皇权乃天赐,从来如此”。这答案显得脆弱了,但怎么解释君主立宪的“君主”的作用才好呢,我也没答案?不过,阎孝国讽刺革命党的作风,却说得十分到位:
就凭你们几个开个会,游个行就能救中国。如果让你们成功了,国家必亡。
这几乎是历史的预言,今天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就是一群激进派领导的庸众的胡闹结果,他们破坏了帝制,却什么也没有建立。导致了十年多的军阀混乱,百姓凄苦。这些事实,反衬出陈少白拿着钢笔大声疾呼“崭新的世界就要到来“这句口号时的无知和虚妄,他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却为了革命,不惜一切代价,蛊惑已入耶鲁大学的李玉堂之子李重光投身革命,多么痴狂!但折腾了几十年,激进派最终是成功了,那么,国家有没有亡呢?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关于近代中国精英的彷徨,是是非非,不置评说。历史的总和是偶然事件促成的,然有因必有果,作为一个观影的俗客,我只是从“政治正确”的密云之中跳出来吸口气而已。
陈少白的革命,最终革掉的是哪些人的命?电影告诉我们,是慈禧家族,是皇族。这是表象。我们且看看另外一条辅线,刘公子的沉沦。
刘公子,名刘郁白,兵器是一把铁扇。出身于富贵家庭,少年时大概风流倜傥,和他父亲爱上同一个女人,根据其痛苦程度,很可能已行不伦之事,致使其父亲活活气死,所爱之女也自尽。刘公子遭遇变故之后,无意继承家业,将家产贱价卖给了李玉堂,流落街头,乞讨为生,连贴身兵器铁扇子也当掉了。
电影切入到刘公子的时候,是在李玉堂决定展开围城计划之时。他找到躺在街边的刘郁白,把铁扇子给他赎回来了。刘郁白只一看,就直入主题地问,用这把铁扇换什么?
这段台词,约略可以看出一些李玉堂和刘公子的一些往事,李玉堂趁刘家变故,曾经浑水摸鱼,在经济上打击过刘家公子。刘郁白对他没有任何怨愤,只有理性认知,所以铁扇归来,第一句便是问你要什么交易?可谓是深知李玉堂的商人本性。这句台词很显功力,彰显出刘郁白的高知精英身份。
李玉堂说,后天,想请你去保护一个人。
刘郁白没有问是谁。只是爬起身来,展开铁扇,略加搓摸,这是他的往日骄傲,端详片刻之后,收扇,说:
好 把最危险的地方交给我!
这话很显身份,骄傲、自信和荣耀流露无遗。让李玉堂有些黯然,忍不住问了一句:“刘公子,你就不想知道你想保护的是谁?”
刘公子面对这个问题,却问了一句,男人爱女人有错吗?
可以想见,刘公子每天躺在大街上,除了补充蛋白质和水分维持生命,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纠结这个问题。他不问,我爱上我后妈有错吗。而是直接踢开伦理,将当事人的社会身份模糊掉,问得那么抽象,可见他的曾经,是多么不拘礼法,飘逸卓然,而感情上又是如此脆弱不堪。
所以李玉堂提醒他,天下里那么多女人,为什么偏偏是你父亲的女人。刘公子转身而去。这个问题他目前还是无解,这就是躺在大街上的原因,不自杀,不振作,被终极问题困住,贵族气十足。
那么,男人爱上女人有错吗?
晚明朱彝尊有一首《桂枝香》: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据说,朱彝尊本出身望族,由于家道衰弱,娶了一个妻子,做了人家的入赘女婿。可是,他对他的这个妻子实则没什么感情,反而和他小姨子日日耳鬓厮磨,生出情愫。他丈母娘知道了,赶紧把小姨子嫁掉了。这首词的背景,应是小姨子回家省亲,朱彝尊和小姨子同坐一只船时所写。
青蛾低映越山看,借看山之名,偷偷瞄小姨子。一条船上同眠,不能越逾礼法,各自听着秋雨,心中有多少滋味,说不清楚,只能各自怀抱冷暖,无奈和深情,痛苦不堪。
爱要爱得有身份的。刘郁白这个人的痛苦,源于原始的爱和身份伦理的冲突,他一直解不掉。朱彝尊给了一个答案,我们共听一片秋雨,灵魂时时交合,肉体却各在各的枕席上尝着自己的冷暖。这答案不算是终极的,因为反正你还是要痛的,还是无可奈何的,但也算是面对了。
刘公子却没有面对,问题一直盘绕着解不开,不自杀,也不回答自己,只能自毁,放弃人生。罗素说,畏惧爱情就是畏惧人生。刘公子的人生沉沦,就是从畏惧爱情开始的。他守住最后一关,护住孙文完成革命关键一环,并不算什么“意义”,算不得“死得其所”。毕竟,他连要保护的人是谁,是奸是恶他都不关心,他从地上爬起来接受李老板的“交易”,只是捡起一点过去的骄傲而已。
电影没有暗示陈少白革掉了旧式贵族的命,但安排刘公子在最后一道关卡上殒命,为革命牺牲,变着角度看,也是有点意思的:一场没有结果的革命,垫在底下的,除了民众的血,还有许多的荣耀和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