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群里结对子,上班的空隙去看一眼,刚好看到前面一个群友在吆喝谁和她结对。我看一眼她的头像,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忙下定:让我们互相伤害,可好?
过一会来看,她竟然不怕“伤害”地加了我,连忙套近乎:我曾经有台这样的缝纫机。
有时候,事情的开始,就是因为一些小小的细节。
倒是我,因为这小小的插曲,想起了缝纫机。
第一台缝纫机是父母买的。那时刚毕业,在离家不远的单位上班。周末的上午,吃完早餐,将服装设计书上看中的式样反复推敲,然后把吃饭的方桌收拾干净,铺上报纸,量好自己衣服的尺寸,对照书上的款式,计算好比例,画好图样再裁剪。剪好后,把报纸用大头针别在布料上,一个上午能裁好衣料就很不错了。
缝纫的时候,也是自己摸索。开始连线都车不直,拿块废布不停练习,慢慢就能均匀的按照自己的要求车出直线了。可,缝衣服不仅仅是需要直线,好些地方需要拐弯,车上去,拿起来看看不对,又拆掉,找自己的旧衣服学学,然后重缝。
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连电视也只见,这台缝纫机,与其说是为了拥有一件新款的衣服,倒不如说是一件大玩具,享受着这逐渐成衣的过程。
第二台缝纫机是因为当时远远地从湖南来到广东,蜗居在罗浮山下的一个小镇,老家的缝纫机自己没带过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朋友单位的车去广州,进了广百,“刘姥姥”看花了眼,最后只捡了自己熟悉的缝纫机,哼哧哼哧运了回来。这台缝纫机很快沦为车小孩尿布和睡裤的得力助手,做了母亲的我,忙碌中自然就没有了闲情去看服装设计书设计衣服了。倒是从惠州到东莞再到深圳,一直不舍得丢弃,只是难得架起来正经车点东西,充当书桌角色的时候多。直到前两年有个到家里收废旧书籍报纸的人看到,说他老婆在老家有台这样的缝纫机,没带过来。我想着这缝纫机也闲置得憋屈了,干脆就送给他,期望能物尽其用。
现在这第三台是电动缝纫机,性能功能都不是老式缝纫机可比的。我却再也没有心思慢慢地做用心做一件衣服了。商场一刷卡就能迅速拥有漂亮合体的衣服,哪里还能静下心来做琢磨一件衣服的缝纫呢?
关注的东西太多,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要一个好的结果,如同那能快速买到漂亮衣服。于是,我们失去慢慢拥有一件东西的体验过程。
可人生,本就只是在这世上体验一回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