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的童年是在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据他的回忆童年就是饥饿和恐惧的代名词。印象最深的一是飞机的轰炸,二是到河里摸田螺。没有粮食,父亲一家人每天用田螺充饥。每到吃饭时父亲都要大哭,因为他吃怕了田螺。我的童年是在文革后期,物质匮乏短缺,同样经常挨饿。但是没有恐惧,还有一些快乐。儿子的童年生活赶上了好时代,物质极大丰富,衣食无忧,到了营养过剩的程度,科技发展也非常迅速。今天我把自己儿时的几件事情,与儿子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作个简单的对比记录,感受时代的进步,分享陪着儿子成长的快乐和感悟。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农村没有幼儿园,小学之前都是在家里玩。记得我们住的围屋前面有一个大池塘,叫做门口塘,村里人洗衣洗菜都在这里。隔着门口塘几陇地,还有一个小水塘,水浅浅的,清清的,叫做吃水塘,吃水塘的水会渗进旁边的水井,村里人都从这口井挑水喝。
夏天,吃水塘的水被太阳晒得温温的,我们一群五六岁不懂事的孩子,跳进这个池塘去玩水。农村孩子游泳是不用教的,大家在水中胡乱玩,慢慢就会了。我们互相泼水打仗,玩得正开心,“谁叫你们到吃水塘游水的,衣服没收!"村里一个叫祥子的大男孩,指着我们喝斥,然后捡起我们的裤子就往村里走。我们赶紧从池塘中跳起,跟着他,一边走一边哀求:“祥子哥,我下次不敢了,还我裤子吧"。一群光屁股小男孩,个个用手捂住鸡鸡,跟着一个大男孩游村,嘴里还配和此起彼落的哀求声,真是滑稽。
三十年后,儿子的童年不像我儿时那个年代自由生长,他被父母安排。儿子三年上了三个幼儿园,第一个是科苑幼儿园,他从小班开始学习英语,后来搬家去了机关七幼上中班,我们请了老师教他钢琴,第三年在新趋势幼儿园上大班,幼儿园开设了架子鼓班,他开始学习架子鼓,老师带着学架子鼓的小朋友到社区去表演,锻炼他们的表演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除了幼儿园的英语学习外,我们还带儿子去培训机构英孚学习英语。老师测试后说孩子的水平适合上中英文班,但我们坚持让孩子上纯外教班,承诺如果孩子听不懂我们自己负责。学语言环境很重要,学习英语就要有英语的语言环境。
暑假儿子去上海姑姑家玩,跟他表弟一起学游泳,到了泳池边,儿子就哭,不肯下水,第一年没学会。第二年我又给他报了一个班,在教练的严厉指导下终于学会了蛙泳。
儿子的童年都是我们“设计”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引导的。我儿时那个年代,父母辛苦劳碌都不能让孩子顿顿饱饭,根本不可能有这些东西。孩子是一张白纸,生活好了我们有了画笔,就要给他画上美丽的人生蓝图。
今年,儿子考上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生物化学,课余时间参加了两个乐队,分别担任鼓手和贝斯手,学校生活充实又快乐。我想,我们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帮助的,接下来记录中,我会慢慢地详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