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我很满意现在的状态,每天反省,每天写作,每天工作,每天逗猫,每天和朋友交流。
好像,没有太强的欲望,一种“非常”想要做的事情。
关于写书,不多不少,已经写了三本书,今年计划写两本,现在已经进入了收尾工作,计划12月份完结。
关于专业,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但是,这是一个过程,不是凭借自己的“想”就会实现,迈好现在的每一步,专业也会具备。
还有其他的想要吗?
想到了两点:
第一、是社交的需求
人越长大越孤单,能和你有共同语言,共同实力的人,并不多,尤其还能谈在一起的人更是少见,互联网以及微信等工具的确加快并减少了沟通的成本,但是,人们在此却反而“惜字如金”,真正有价值、或者说能引发思考的沟通,很少。
大部分时候,每个人几乎都是一个孤芳自赏的状态,没有交流的观点,只能被尘封。
第二、对于时间的把控
之前通过“想到做到”实现了“早起(4:00-5:00)”,接着,又开始对工作中的时间进行把控,forest对于时间的把控,以及对于“场”的贯彻,这让自己的时间效率提高了很多。
但是,还不够,晚上的时光没有利用起来,对于时间的敏感度还不够,还没有做到对时间的深刻理解,最起码没有达到像塞内加一样的时间观。
自己做的是短期的对时间的应用,而关于长期时间的利用尚没有具体的框架,也没有脉络,长期,又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开始,都是问题。
怎么做的线下交流、面基、以及对时间的把控呢?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找到一个已经做到这些的人,进行模仿即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但是,这样的人,正因为身边没有,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能够想到的答案如下:
第一、提高线下交流的频次
从多个线下交流的机会中找到一个机会,遇到一个人,就算是一件幸运的事;而这件幸运的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高频率。
将线下交流变为高频次,社交的需求被满足的可能性也会被增大。
第二、自我推荐
酒香也怕巷子深,而自我推荐,就会让喜欢酒的人,懂酒的人,找到你,与你对饮,乐哉。
第三、反省、实践-时间的把控
对于长期时间的规划的确不易,但是,先将眼光放在一个中短期,通过实践来试一下自己对于中短期的把控能力,以及自己对于中短期任务的完成情况,以确定长期应该如何开始。
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获得反馈,对于时间长期的理解,也就不成问题。
第四、用实践检验时间的规划性
想到做到。
理论规划总是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实践是对理论的纠正。
不过,实践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有的实践,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时就需要“灵光一闪”的想法破局,但想法毕竟是想法,没有实践的检验,这样的想法也必然没有意义,所以,想到了不要满足于“想”本身,还要去做,用做完善想本身,并对其进行内化。
用实践去纠正。
可以把想当做一个模具,而做就是大锤,只有通过大锤的千击万敲,才会让模具中的状态显现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