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
高晓松曾说:消极的父母,顺其自然;积极的父母,创造“自然”。
看来,学会如何去拥抱一只“刺猬”,和青春期孩子自然、有爱地相处,或许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
妈妈却完全忽视孩子的困惑和需求,她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或给予指点和帮助,只是要求她好好学习。
倘若孩子不依,就唠叨、讲道理、失控……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对父母失望、逃避。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围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夜行的刺猬,躲在自己的围墙里,窥视父母的一举一动。
当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自动隔断和外界的关联,一有风吹草动,就竖起全身的刺来攻击。
加上青春期涌动的孤独压抑无处疏解,渐渐变得冷漠、叛逆、不可接近……
成为一只“刺猬”,何尝是孩子所愿?
扎手的“刺猬”,其实是在奋力“呼唤爱”
《麦田的守望者》里说: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人兴奋不已。
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极其微妙的,他们常在拒绝和渴望中徘徊不定,但一点点暖意,便会回心转意。一边抗拒,一边渴望。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青春期的孩子一路成长,一路追寻自我。
他们有迷茫和困惑,有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他们从心底渴望被倾听和看见、被认同和肯定,尤其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踏实的爱和安全感,拥有和世界对话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之所以口是心非,不过是用冷漠、愤怒、叛逆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呼唤持续温暖的爱。
拥抱一只“刺猬”,化解青春期危机
教育家杜威说: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
当孩子变成一只刺猬,父母唯有改变教育方法,才能拥抱孩子、化解危机。
那么,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1. 找到松动的那块“砖”,建立起良性沟通,“刺猬”躲在围墙里独自哭泣,却不肯出来倾诉。我们想要消除隔阂,找到围墙里那块松动的“砖”便是突破点,它可以是孩子关心的事、兴趣爱好等等。
2. 尊重和接纳孩子,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3. 认真倾听,悉心陪伴
作家麦家做客《朗读者》时说,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封闭而叛逆,但他始终坚持耐心地倾听和陪伴。
他会邀请孩子一起下厨做饭,饭桌上给儿子夹菜;
他会轻轻敲儿子的房门,希望他一起去散步;
他会帮儿子准备登山鞋,儿子爬山吃力时伸出手拉儿子一把;
被嫌弃唠叨,他主动关上了嘴巴,认真倾听孩子说话,研究“话外音”……
几个月后,儿子的叛逆情绪慢慢降温,开始主动和父母沟通,亲子关系也逐渐缓和。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如璀璨烟花,一种如流深静水。
父母的爱就如这流深静水。唯有不停歇地守护和滋润,才能让小刺猬卸下心防,变得柔软、温顺。
“孤独尽头不一定是惶恐,人生免不了一阵痛。”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场蜕变和阵痛。
正如麦家所说,熬过去就是一朵鲜花,熬不过去就是一把尖刀。
小心地把刀放入刀鞘,让鲜花尽情地绽放,或许是摇摆不定的青春期里,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
所以,为人父母,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管控。
和孩子做朋友,说出迷茫和困惑,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值得依赖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