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若水
来源 | 禅喜chanxiforever
今天听心理学的课,看到一个说法,说人类基本上是动物中依附时间最长的,这个怎么讲呢?就是说,人从出生到婴儿期到不断长大成人,至少13到25年才能独立。
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依附于家庭,还有周围的人,才能长大。想想也确实是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这么长的青少年成长时期,都是在持续的长身体,在持续的学习,然后学到一定的程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匆匆忙忙一下,几十年就过去了。到老了我们又要忙着照顾孙辈……
有时候想想我们匆匆忙忙几十年,为别人为这个社会究竟带来什么呢?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里,别人总是在不断教我们要匆匆忙忙的为着一些目标去努力,上学的时候是分数,工作的时候是各种各样的指标和成绩,然后有了孩子后,又会着急孩子的成绩等等,周而复始。
前两天看到一个做自媒体做得挺好的90后男孩,突然决定骑摩托车环游中国,一个人。他视频里说希望有一些独处的时间,所以就决定用这样的方式来跟自己在一起。我也很羡慕他这样的方式,如果我再年轻10年,也许就想到什么就去做了,或者到处跑,年轻一些的时候,总是需要去寻找一个答案的状态。
一度,我以为我找到了,因为我觉得,很心安呢。但似乎最近,偶尔我又好像找不到了。当然,一切仍然是按部就班,四平八稳,但总觉得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劲。前两天跟孩子在楼下玩,跟他同龄的小男孩摘了一朵小红花,赶到他回家前送给他,孩子间的友谊就是这么天真和温暖。
前两天,我在阳台看书,写字,发呆,倒立的时候,忽然就看到了一个绿植有很美的角度,那一刻,周围好像都是静止的,觉得心里很安静,一切都刚刚好,其实我一直在找的什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这种不经意的,看似漫不经心的东西,却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觉得,看起来它不起眼,却是滋养我们灵魂的东西。
最近也在想,其实我们需要很多没有任何目的的付出,可能就会让我们比较开心。如果都是一些有目的的付出,目的性很明确,看似每天活得很鸡血,但是我感觉好像心灵未必是同样得到滋养的,会很累,所以偶尔会听说很成功的人,很忙的人,突然有一天他就迷失了自己。
就是他们有成绩,有各种耀眼的数据,持续赚钱和学习,但是心灵上的充实和丰盈,它不是这些数字带来的,更多是一种体验和感受。
我个人的体会是——当我们没有那么多目的的时候,我们不去刻意地追求什么的时候,这些东西才会来。所以我们周期性地需要偶尔停下在做的事情,停下来思考和调整,我个人的思索是可能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比如说有点浮躁,太着急,急于求成,或者就是说,做事的方向本来就不对,还有一点是做事的方向对,但是它可能未必能匹配上自己的兴趣什么的,所以需要周期性的去调整。
心理学上是有一种说法,我们总是用一些条件价值来要求自我,衡量自我,长期以往其实是为别人而活,自我概念和认知就会比较扭曲,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可能长期被压抑,这也就是很多焦虑、抑郁、孤独状态的来源。
所以,心理学者们建议,更多用一些非条件的价值来构建自我概念,参考别人和社会的看法,同时也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接纳别人,这样心里真正力量才能长起来,我们也才能真正做一个轻松快乐,也有所成就的人。
总之,这个文章啰啰嗦嗦地写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是,让我们给我们的人生,多一些留白的时光吧,在这些宝贵的时刻,能发现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地方,共勉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