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座过程中,很多妈妈问过这样的问题。
“孩子三岁出去玩,总躲在我身后,都不敢和别的小朋友玩。”
“那你是不是总在担心孩子出去玩时会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妈妈在点头)
“孩子胆子太小了,进屋开灯,灯一亮,他都吓得哆嗦一下。”
“你是不是吓唬过孩子,别碰开关啊,有电能电死你。”(爸爸在点头)
在青岛的讲座中,一个奶奶这样问:
“孙子三岁胆小到不敢看场面火爆的电视是不是遗传,因为孩子父母都胆小。”
“那您胆小吗?孩子爸爸为什么胆小?难道是您的遗传?”(奶奶摇头否认)
2008年夏天,我和同事及他们的孩子一起出游阿尔山,途中在一个小镇上休息,看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大狗,天性喜欢动物的孩子,就想去和大狗玩儿,发现孩子们“狂妄”举动的妈妈们齐声惊呼“咬你”!一声断喝让已经跑过去的孩子们止住了脚步。
但孩子们还是想近距离接触一下动物,它们小心翼翼的走进笼子,大狗温顺的把头伸了过来,就在孩子们想用手触摸大狗时,“咬你!!”又是一声近乎抓狂的叫声让孩子们“啊”的大叫着一下跳离笼子,大狗也因此受到惊吓并狂吠不止。
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妈妈们对孩子的折磨,我带女孩子们接近大狗,告诉孩子们,其实笼子里的大狗更怕我们,我叫他们用友善的目光与大狗对视,用手抚摸大狗的鼻子,还告诉他们,大狗的鼻子如果是湿湿凉凉的就是正常的,如果是干干的热热的大狗就是生病了。 孩子们平生第一次那么近距离与大狗亲密接触,两个孩子兴奋的把午餐没有吃完的肉全都犒劳给大狗,和大狗玩得不易乐乎。
晚上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知道我为什么胆小了,都是妈妈把我吓的。”
还有一个场景更常见,孩子病了,医院走廊里挤满了候诊的大人和孩子,环境嘈杂,令本来就身体不适的孩子更害怕,而父母往往抱着孩子不停的走来走去,流露出自己的紧张、心疼、焦虑和担忧,甚至还跟孩子一起眼泪汪汪,这更加剧了孩子的恐慌。
记得儿子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患气管炎,我带他到治疗室去输液,在治疗室里,他一直紧张的看着护士阿姨的动作,我和同事聊着窗台上那盆漂亮的茉莉花,并没有紧张的哄着他。我偷偷瞄了儿子一眼,看见他自己伸出了小手……阿姨连连称赞“这孩子真乖,自己都准备好了”。这让我想起和儿子在家玩了无数次的看病游戏,他对整个流程了如指掌,听见儿子哼唧了一声,随后憋得小脸通红,再没吭声,我的心也落地了。孩子生病,父母都会心疼,但还要表现的很镇静,这样孩子以后就不会害怕看病这件事情了。
还是那句话,没有天生胆小的孩子,只有需要给孩子做榜样,并学会引导的父母,未来的社会,适者生存,我们的孩子需要在挫折中成长,勇敢者的游戏要从现在开始。
总结孩子胆小的原因如下:
@受父母面对事情反应的影响,父母的过度反应,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感受。
@父母不能直面问题,不是引导、锻炼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教孩子被动逃避,比如怕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就远离。
@父母的成长经历让自己谨小慎微,害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过分保护的环境,让孩子缺乏面对外界的经验,过度保护令孩子更恐惧未知的环境,让孩子在缺乏挫折体验的同时,也丧失了探索的意愿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温馨提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主动亲近小猫、小狗等动物,不但可以锻炼胆量,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让孩子更多地走进大自然,在运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不但不是胆小鬼,而且很勇敢,很坚强,也很阳光。
尽早教会孩子认知“危险”,了解居家安全的基本常识。比如:什么能摸,什么不能摸;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成长环境。
@不要轻易给孩子戴上“胆小”的帽子。平和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磕磕绊绊”。以身作则,不过分惊慌、不过度反应。
@循循善诱,不可强迫,多鼓励。胆量是练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
@教会方法,比如不要因为车多,就不敢过马路,要学会看红绿灯和走人行横道线,让孩子发现勇敢其实很简单。
@居家的孩子更需要多接触其他的同龄小朋友,模仿他人也是增长勇气的重要环节。
跟杨杨一起学习育儿营养知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