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分享
经典?大师?和梅子涵老师的一次极速对话

经典?大师?和梅子涵老师的一次极速对话

作者: 梁逸钦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22:31 被阅读0次

    第二届“信谊杯”阅读课教学大赛昨天顺利开幕,正好在开始前一个“安静的地方”碰到梅老师。

    “梅老师好。”

    “你好。”“你就是那个问问题的(学员)吧,我看你都在。”

    “嗯”

    “你问的是什么问题,哪位老师?”

    “我问的是第一位老师,主要是听到老师说她带着同学们读国学、小古文,还有(一着急和紧张书名到嘴口居然卡壳了)……”“这是有很大争议的,《弟子规》在很多地方都是禁止的,在我们平台就禁止讲(解)。”

    “你是什么平台?”

    “CCtalk平台”

    “CCtalk......”

    “嗯,《弟子规》里面有太多的负向信息,1000多个字有几十个“勿”字,对孩子们束缚太多。”(后查阅《弟子规》全文1080个汉字,有44个“勿”)

    “我看这本书进了很多的书籍推荐里,(那)国家是什么态度?”

    “国家其实也是不太支持吧,我记得16年《人民日报》发过微博,说《弟子规》更适合家长看(而不是孩子)。万一家长(让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反而说的不对,(所以)家长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要给孩子太多限制。”

    “《弟子规》是经典吗?”

    “(这)怎么能算呢!《论语》《道德经》才是经典,《弟子规》是启蒙读物,是训蒙读物,但绝不算经典。”

    “《弟子规》其实是清末一个不入流的秀才写的,秀才也就是今天的初中水平吧,不是进士不是举人。”(这句话我后来反省自己,不能作为反对理由,书写得好坏和学历高低没有必然关系)

    “嗯……”

    真没有想到能巧遇梅子涵老师,1分钟左右的时间吧,进行了一次快速的对话。其实是继续上次我向老师提的问题,梅老师能这么耐心和我对话,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我真的感觉很意外。

    很开心的是,在启动仪式上,梅老师也提到,我们要“慎用经典、慎用大师”,在这个时代能堪称经典的作品和大师真的越发稀少。

    关于《弟子规》,查阅了一些资料。其实对自己和周围很多人来说,小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弟子规》,它的兴起也就是这10来年的事,和一些团体作为精神指导,和一些商业上的运作密切相关。

    我查阅了“人民日报”微博关于《弟子规》的所有报道,从13年到16年一共有3次。

    13年第一次报道,是试探性的。微博正文中问大家是怎么看待“国学”进校园,“《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道德经》……一套共116册的国学教育实验课本,今年起将在北京通州、大兴的小学试用”。

    微博评论里的态度毁誉参半。

    15年第二次报道,是表态度的。微博正文已经明确了态度,反对《弟子规》里的跪拜式、磕头文化。

    微博评论多为否定(《弟子规)。

    16年第三次报道,是说方法的。微博正文已经告诉大家对待《弟子规》的正确态度,即受教育的对象恰恰应该是父母,父母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而不是把一堆规矩强加给孩子。万一父母因为水平有限,他们的教育方式、思考和做事方式是不恰当的,还要孩子遵循,这不就是坏了孩子的成长吗?

    微博评论多为负向态度,否定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三次微博,态度和观点一次次明晰了。《弟子规》经过10多年的热炒,逐渐人们也看清了这本书的真实样子。

    得出的结论就是,《弟子规》只是一本蒙学读物,但绝不能称之为蒙学经典,它的内容局限在伦理纲常。《弟子规》这位“后起之秀”,和《三字经》《千字文》是没法相比的,这两本蒙学读物里主题的丰富程度、思想和文化价值都远胜《弟子规》。

    不是说《弟子规》就一无是处,它很浅显易懂,也很好操作,就是不要思考只管服从。而是在我们面前有那么多经过百千年考验的真正经典著作可以选择,要读“圣人训”,为什么不去读它的老祖宗《论语》呢?在今天的时代,“弟子”要遵守的“勿字箴言”已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脱节太多。

    让孩子有基本的行为规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开启、鼓励他们的质疑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亚里士多德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45,传说中的人工智能“奇点”之年,那个时候很可能机器人将具备人类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想象读《弟子规》长大的孩子如何能和更发达的“超级人工智能”对话与竞争。

    孩子的质疑习惯,从老师的质疑、家长的质疑开始。

    这些年来国学一直很热,人们的初衷是好的。希望传统经典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能滋养焦虑的现代人,能帮助现代人找回初心,找到“入世”的正确道路,也找到“出世”的内心宁静。

    然而正是因为国学的门槛极低,只要懂点中国汉字就可以言必称周易,言必称老子,说出一些玄而又玄、不明所以的词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国学大师”横空出世。然而真正的国学,可能并没有市场上那么热闹。

    与其迷恋层出不穷的书单推荐,不如主动去找寻适合自己的书籍。每一种书单都包含了书籍推荐者自己的阅读偏好、理解程度的差别,那是别人的“精神发育史”,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迷信。

    自己读完适合自己的书籍后,有了对基本内容、价值观的判断,这时候再带着孩子们一起读。这样难道不是一个更可靠、更负责、更有主见的领读者和教师吗?最关键的,就是你,要读。

    詹丹老师在分享中提到一位著名老师的课程,听完之后我也深有同感。价值观和教学技术都出了问题,虽然我是16年第一次听他上课,但是当时在场的很多语文老师就提出异议,论坛主持人也现场否定了这堂课,即便他是“著名特级教师”,而且还是“校长”。

    选择了一篇拙劣的文章上公开课,不管课堂多么天花乱坠和生动热闹,文章的价值观错了,从根本上就错了。这告诉我们,不要被一些大咖闪闪发光的头衔吓住,去听去想,用你的经历、思考、判断,甚至是质疑。

    畅销书很多,经典却不多

    名师有很多,大师却不多

    一窝蜂很多,独立却不多

    这篇文章没有针对任何老师的意思。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平民,都带有他的时代烙印,也就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他受到的当时的教育、接触的信息塑造了他现在的判断。而要突破这种局限,首先要能意识到这一点,还有就是要有广阔的视野、独立思考的意愿和能力了。

    尊重大师,回归经典。

    【最新】第二届“信谊杯”阅读课教学大赛启动仪式

    第二届“信谊杯”阅读课教学大赛,线上等你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大师?和梅子涵老师的一次极速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kp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