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头条上一篇文章,写一对夫妻车祸去世,留下一双儿女,小儿子才三岁,后来被跟前妻生的儿子的妻子抚养了。就是同父异母的嫂子抚养了这个三岁的小叔子。
文章下面有许多的评论,都赞成这嫂子的做法。并表示嫂子的这个行为是行善积德,我也很赞成嫂子这样做。
提起这个嫂子抚养小叔子,我便想起我们这地方一个姐姐(叫宁霞)抚养堂妹妹的事,也就是她小叔叔(叫宁乐成)家的女儿。
宁霞的这个叔叔算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那种人。
像这种情况的人,在当地是很难娶到老婆的。
宁乐成在外地打工时,带回来一个女人。这女人给他生了一个女儿,由于这女人头脑有点问题,自然没有正常人那样通情达理。而乐成这个人,没有耐心又没有德行,孩子一岁不到,他就把这个女人赶走了。孩子从此就有他自己来照顾。在家里的时候,他寡嫂还经常来帮帮忙,可是孩子的奶粉需要钱买,家里的开支需要钱,他日天付出,只好出去打工挣钱。
乐成的母亲瘫痪在床几年了,都是靠乐成的姊妹来照顾。孩子放在家里没人照看,乐成只好带着孩子出去打工。
一个男人,要挣钱,又要代孩子,怎么能顾得过来?一个月的时间不到,乐成就没有办法再坚持了,就准备把孩子给卖掉。
他的一个同母异父、哥哥(就是那个寡嫂的丈夫)家的大女儿(就是宁霞)知道这件事以后,想到小叔就这一个亲骨肉,如果被他卖掉了,小叔老的时候就没有依靠了。于是她就收养了这个妹妹。
虽说是妹妹,宁霞却对她象亲生的一样。
小孩开始上幼儿园了,见别的孩子都有妈妈,她却没有。别的孩子都说,妈妈再见!她却说,姐姐再见!
在孩子的心里多希望有个妈妈。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她牵着姐姐的手,一路低着头不说话。到了楼梯口,姐姐蹬下来准备抱她上楼梯时,她忽然喊了一声:“妈妈。”
当时宁霞楞住了,过了好一会儿,宁霞望着妹妹的小脸说:“我是姐姐。”
孩子望着宁霞,执拗地、小声地说:“妈妈!”
从那以后,这孩子就没有再叫过宁霞“姐姐”。在和宁霞独处的时候,总是冷不丁的叫一声“妈妈”,但宁霞却从没有过回应。孩子不知道宁霞为什么不答应,但她就是忍不住想叫“妈妈”。所以每一次都是叫的那么小心。
宁霞的娘家和婆家,离我家不远。她现在住在城里陪读,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一趟家。我门前的路是她回家的必经之路。
我们见面的时候,总是要打个招呼,说一些家常话。这些都是宁霞告诉我的。她认为孩子这样称呼她,不妥当,反辈份了。
我说:“没关系的,她本来就是你带大的。虽说你是姐姐,但你尽了一个母亲的责任,给了她母爱,孩子需要妈妈这个称呼。你也不要因为一个称呼而纠结。就满足孩子这个愿望吧,也算填补了她心里‘妈妈’这个称呼的空缺。包青天也是他嫂子带大的,他不也是称呼他嫂子为‘嫂娘’吗!”
今年清明节的时候,宁霞带她回来祭祖。几年不见,已经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了。
小姑娘牵着宁霞儿子的手一路有说有笑。
宁霞告诉我:“自从上一次我们谈话以后,为了满足她的需求。在没有人的时候,她叫我妈妈,我就答应。第一次答应的时候,她惊讶的看着我,仿佛是她听错了,怯生生的小声地又叫了一声‘妈妈’。我告诉她,以后想叫妈妈,没人的时候,就叫吧。从那以后,只要我给她买的每一样东西,她都要在小朋友面前说:‘我妈妈买的’。”
宁霞望着这姨侄俩的背影,又跟我说:“小的时候叫我儿子‘哥哥’,不要她叫,过两天她又叫。现在大了,读小学三年级了,也懂事了。我告诉她,你是他小姨。现在不乱叫了。也许再大一点,也不会再叫我妈妈了。”
宁霞说完后,脸上多少有点失落。
其实,这么多年的养育,在她心里早也把这小女孩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了,我看她望那女孩的眼神,就是一个妈妈望女儿的眼神。
我说:“叫什么不重要,在她的心里,你就是她’妈妈‘。她不会忘记你的养育之恩。”
我望着渐渐走远的小女孩,想着:这孩子没有遇到一个好父母,却遇到了一个好姐姐,一个好姐夫,也算幸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