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前几篇文章说道:学习的过程始于阅读,但不终于阅读。
阅读只是整个系统的开始,而行动并产生结果,才是最终的目的。
那么整个过程如果真像说的这么简单,就不会有高低上下之分了,所以我们要先拆分阻碍达成结果的问题,才会知道到底如何解决。
在以往我们的问题解析都是从行为表象去进行拆解的,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从认知行为内部看一看。
-1-
妄念
首先要解决的是个人认知障碍,最近读了很多心理学类型的书籍,发现了很多影响我们判断的“认知偏差”、“思维谬误”和“固化思维”等,阻碍我们不能突破自己达成精进。
【妄念】就是第一个拦路虎,他是一个佛教词语: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字面理解就是:狂妄并不切实际的想法。
那么这个词语和达成目标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短期目标——读一本书,在买书之前我们经常产生的妄念就是,买了它,我就会成长,会变得不一样。
比如长期目标——职业规划,刚到公司的时候幻想自己一年之后变成主管,那群星闪耀的样子
比如日常——以为对面小姐姐会觉得自己很帅的时候
比如观影——觉得自己可以拯救世界的状态
就是因为平常这些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导致拖延、导致不能达成结果、导致计划没有执行,最终悔恨不已。
并且因为【妄念】产生的连锁反应,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些“读书无用论”、“迷失”、“不断放弃转摊”这些新的思维误区。
事情做不好,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这个世界有问题、同事有问题、老板有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据专家调查90%的司机都会觉得自己的车开的不错)
而因为这样的经历太多了,久而久之就会把放弃变成一种习惯(就像不断更换工作一样,是会上瘾的),而这种习惯的终极就是迷失,迷失了自己,每天一遍一遍的刷着抖音,百无聊赖的躺在床上、葛优瘫在沙发上,不知所措。
说到这儿,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当产生妄念之前,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辨识这些思维误区,使工作高效,生活清爽。
-2-
执念
第二个拦路虎叫做执念,个人认为这是褒义词,特别是在行为结果达成上。
可凡事都有好坏,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
在做事情的时候,执念可以让我们顺利达成目标,以作为动力的燃料补充。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所执念,因为执念,才能让自己不畏风雨的坚持下去。
可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暂停,对于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人,我们要更多动力,而对于拼命奔跑却始终无法达成目标的人,就必须要暂停了。
我多次在读书会分享《稀缺》的时候讲到要留白,也就是当你的“奔跑”已经无法或者很少给自己带来精进的时候,要学会去停一停,去给自己留白,去看一看身边的人和事,去想一想自己的存量可以发挥什么价值,而不是被越来越多的增量压的喘不上气来(ps:知识焦虑)
除了要确定可量化的目标;懂得奔跑和暂停还不足以彻底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还要落地。当然,如果用这个词汇来形容的话人和人就会觉得特别简单,特别无聊,那到底要怎样落地呢?
-3-
落地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会因为前面讲的思维谬误所造成困扰,比如无法达成后的放弃、长时间放弃后的迷失。
而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内容不够落地,这个落地不是说知识是否很【空】,而是我该用在哪里,该用什么去精进让自己变得熟练,融合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比如我现在学习的哲学,如果问的话,绝对有用。
可是用处到底在哪里呢?我平常很难用到它,甚至上班也不会用到,
只是说偶尔作为谈资出来秀一秀,也就是业余随便看看。
而时间长了,也就慢慢淡了,甚至也不会获得最初所想。
那么怎么让他发挥最大的价值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学习哲学的目的,
毕竟不可能你说学哲学就是为了当哲学家嘛。
那我们以改变思维模式的角度去想的话,就是升华自己的想法,
让自己变得有内涵对吧。
这样就简单了,明确了目标,我们再通过创造环境的方式去写、去讲,去每天“打卡”,一点点理解内化所学到的知识。
最终再因为这个过程,不断聚集起一些伙伴给予回馈,
产生一个更大的系统,这件事就彻底落地了。
而社交也随着你的学习顺便达成了。
而当我们在思维中去除谬误——确定目标——行动拆解——落地反馈后,你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达成了。
就像宫本武藏所说的:即使面对千军万马,
你要斩杀的其实只有你面对的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