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甩掉无助感和无力感,重获力量
作者指出,无力感是一个人碰到困难时知道要去突破,但无能为力,感到泄气、自贬、自怜和可怜等消极情绪。
无助感是由于一个人长期碰到太多挫折,觉得成败不由自己掌握,而产生的一种观念,类似于无奈的放弃。
要改变这种无助,除了不断自我充实,还要学会放手而不放弃,自己做不到的事委托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来做。
最后作者说,无助感很难治疗,要提前预防,做事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要始终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当自己尽力后就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放手让高人来处理。
解释:这一部分作者说的主要是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都能做好。当我们尽力了仍然不能满意,就需要求助于他人,别让自己勉为其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平时遇到事情找朋友商量也是这个道理。孩子教育是比较专业的领域,所以要多找找孩子老师,请老师针对性的给制定些方案。
五、适度的羞愧感与罪恶感,助人成长
1、羞愧感
作者指出,一个人有适度羞愧感,正常的爱面子,会提醒他知错就改,是个很好的内在驱动力。
没有羞愧感会让人得意忘形,过重的羞愧感又会让人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羞愧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的,是父母、师长给的。
我们中国人要牢记一点,什么都能丢,不能“丢父母的脸”。
解释:我们在教育孩子上,要让孩子知道“知耻而后勇”,要给孩子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父母们要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去体验。说教对感受羞愧感起不了作用。
可以和孩子一起孝敬长辈,可以安排孩子感受适度挫折,可以鼓励孩子独立解决困难,还可以参加一些机构的假期主题活动。等等。
2、罪恶感
作者指出罪恶感有三种感觉。
第一种是“我做错了,我是个低贱的人”。
第二种是“我绝对不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证明我不是好人”。
第三种是“我已经无药可救,我应该受罚,我是有罪的”。
然后对这三种感觉做出了指正。
针对第一种:做错事是正常的,知错就改是上进的表现。只有一错再错,死不悔改才是低贱的。
针对第二种:做错事和好人不好认没有关系。
针对第三种:既然已经错了,要知错就改,不要活在阴影里。把注意力集中在希望上,只有努力做事才能获得美好。
作者指出,与其消沉不如勇敢面对罪恶感。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问题,勇敢面对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发现生活里有很多美好的事情。
【归纳思考】
归纳:不管哪种情绪,都可以化解和管理。
如果自己处理不了,可以求助于朋友,求助于专业人员。
思考:为什么我和孩子之间的情绪,基本上都是我制造的?用ABC法怎样化解?
【全书笔记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