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李欣然,开门,我取个东西”,我猛然睁开眼睛,因为我的闹钟也响了,声音从隔壁宿舍传来。我们都是单间宿舍,夫妻同时任教就可以有两间房子,所以他们的孩子就可以不用跟他们挤在一起。不到一分钟,隔壁的房门传来门栓打开的声音,十多分钟后,孩子朗读英语的声音响起,她已经是一个四年级学生了。还不到六点二十!我这会已经准备外出晨练了,今天比往常晚了十分钟,但在路上那句话总是记起,“李欣然,开门,我取个东西”,声音温柔,但简短有力,我为什么突然被这句话狠狠地砸中?
一直想……,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这样说:小然,起来了吗,帮妈妈开一下门,妈妈要取个东西。我豁然开朗!原因在称呼上的不同!第一种里的人物是“我与你”,第二种里的人物是“小然和妈妈”,第一种用语里少了宠爱,多了理性与尊重,第二种用语则是“母亲对幼稚园的宝宝的一次请求”,第一种语气里充满了不容置疑,但又有一个叫“责任”的东西在彼此间流转,第二种语气则像一个好奇的妈妈在用心守护她的宝贝,宝贝的一声埋怨,一次皱眉都可能让她不知所措。
一切都清楚了。
孩子愿不愿意长大,不在于他,而在于父母。是两个并肩而战的独立的人,还是把他背在背上哼着儿歌哄他入睡的你一个人,这将决定孩子从何时开始长大!
所以,请各位家长还有我多多反思,尊重成长,适时放下孩子,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