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部电影,名字是《老师也疯狂》,看了之后,多多少少有些感悟。电影讲述了有过海外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肖子恩,在公开社会招聘中以总成绩第一名的佳绩,被派到光正实验学校担任“六一”实验班的班主任,面对一群不同家庭背景、厌学、难缠的问题学生,肖子恩用了一些创新的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引导、打动这群问题学生。但是面对学校顽固教学体制的禁锢,他将何去何从?面对学生家长的正面挑战,他将陷入怎样的窘境。
单纯地从电影要表达出来的某些理念来讲,我个人还是挺赞同的。毕竟它传达出了现今教育体系中学校、学生和家长各自存在的问题。就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现在虽说是素质教育,但换汤不换药),导致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升学率和学校荣誉,老师也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忽略了最应该给学生的全人教育;家长也在工作、谋生之余“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可往往不是画蛇添足,就是将自己的梦想或人生计划强加于孩子;而孩子呢?在这两者之间,孩子除了压力,就是缺爱缺关注!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电影中的肖老师出现了,他在课上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借此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用各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们思考,鼓励、肯定和表扬学生们的天赋、才干和品格;在课下,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做志愿者,捡垃圾、做家访,用心去观察和引导每一个孩子。而这一切,都可以看到这个老师对这群孩子的关注和爱。
有爱才有教育!
用爱心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
当一个老师带着爱心投身教育,他才会真正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他才会愿意牺牲自己时间精力去教授孩子知识,引导孩子走出困境,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
当一个老师带着爱心投身教育,不再被体制框住,不再被教学任务(学生的分数)束缚,不再被所谓的“思想意识”所辖制,他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备课;他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观察学生的状况,从而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教育若只单单是停留在因为一个人的外表好看、天赋过人、才干突出、成绩较好,这种教育也只能是功利社会的牺牲品,而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应该是全人的。因为这是个人,所以我们去教育,发自内心的去关注、肯定、鼓励和表扬,不在乎他的性别、年龄、地位、背景(各种背景),教育不能拼爹、拼妈、拼丈母娘!因为接受教育,是关乎个人的未来、个人家庭的未来,甚或是国家的未来。谈到国家,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功利的层面,那我们的未来将会走向哪里?我们的子孙将何去何从?
父母有爱,却没有教育的方法。如今很多的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总以为物质生活可以了,孩子就会满足,就会好好学习;总以为孩子成绩好了,将来就会一帆风顺,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班里之前有两个学生,学习成绩都很不错。第一个,家里的条件也非常好,但为人极其骄傲,目空一切,经常欺负,用言语侮辱其他同学,自我优越性很强。也正因为瞧不起人,以言语伤人,与同学多次发生冲突,父母也到校两三次。后来自己闹着退学,父母不同意,还威胁父母要怎么怎么样。父母无奈,只得妥协。另外一个,学习也很不错,在班里数一数二,家境不如前者,但他非常自私和自我,可能是自卑的缘故,自我保护意识也非常强,正因如此,和同学们的关系很不好。别人一个玩笑,他的说话语气和眼神就不一样,也因此时不时地与同学打架,每次基本也是他占上风,最后一次是将另一个学生打成了轻伤,开除处理。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缺少管教,一个缺少引导。一百个家庭有一百个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但其中的问题花样百出,数不胜数,在此不能一一举例。但我们可以自己反思,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我们是否有给他们立规矩,划界限?
当然,孩子也有孩子的问题,简单来说,他们自己独处的时候接收到的信息,看的书籍、视频(电影、电视剧、小视频等)、听的音乐,他们结交的朋友,他们从社会、学校接收的信息,他们对今天、明天的忧虑等等;单亲的孩子、留守儿童缺爱、缺关注的问题……
不论你是否一个教师,你都将成为一个教育者,因为总有一天,你会为人父母。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请用爱去寻找方式去教育,因为只有带着爱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附:
相关题材电影推荐
《死亡诗社》(美国)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
《菊次郎的夏天》(日本)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
《背起爸爸上学》(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