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就拒绝一个新的观点?我们正在根据某种主观偏差做出反应。这是我们对自我遭受打击、安全感的潜在丧失做出反应。
如果我们有韧性,我们可以在体验新情境的过程中,顺势而为,不会拒绝或回避悲伤的过程。面对自我依附和威胁感,我们能够更快地恢复过来,没有负担地继续前进。
在生活当中,我们绝大部分人所使用的恰好不是韧性,而是反应性。
反应性就是发生了什么事,这个社会上别人怎么应对,我也怎么应对。你刺激我,我就有反应。
反应性的共同特点就是遵从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原理——我们从小到大被外界的信息、情感所喂养的过程当中,形成习惯性的条件反射。
所以,你那个坑就会挖得越来越深,你那个自我的坑就会挖得越来越深,你怎么也逃不出来。
而韧性不一样,韧性就是先别继续挖坑,先停下来。问题就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对反应性锻炼过多,我们天天都在学应对别人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样对付,这种操作层面的反应性锻炼过多。
其实有时候放手更有效,当你能够保持正念,接纳此刻的一切,感受此刻就挺好,这时候那个问题会逐渐地收缩,进而可能会没有,因为你对它没有巨大的反应。
如果你说我不信你这个说法、不假思索地就抗拒一些新的想法,也不要那么早地拒绝,你可以先尝试尝试,体会一下保持正念的快乐,觉得不行再说。
要想真的减少烦恼,应该从烦恼的根上下手,你学会对这些反应放手了,你不是一个被他人随意操纵的反应性动物,那你的烦恼就会自然少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