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觉知,归于造化。是画作,亦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是创造自己个性的艺术家。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造化》作者柏蒂.璐,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咨询专家。阿德勒研究会执行董事,从事心理学教学以及家庭心理咨询30多年。虽然她在中国并不知名,但是熟悉正面管教以及个体心理学的人,一定听过她的鼎鼎大名。就连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也将参加她的课程视为珍贵的机会,其著作《培养我能行的孩子》、《造化》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众多热心的读者。
这本书由中国正面管教第一人张宏武老师翻译,中文版出版2年多时间。上个月我为张老师课程担任助教,收到了张老师的签名版,荣幸之至。
这本小书,只有90多页,7万字。书很薄,读完的余味却很厚很长。
孩子是如何形成个性的?
有人说是天生的,有人说是后天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有道理,但还不全面。
性格=天生遗传+后天环境+个性化的解读
个性化的解读,就像每个人带着各种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个体心理学认为,在生命的前五年,孩子不停的在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形成自己的结论,无论对错,这就是他形成自己看待世界方式的过程,并且他坚信,这就是真理。很多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会影响一生。

苏茜的决定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女孩苏茜,看看个性发展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关于自己
她有一头红发,和其他家人完全不同;她的大腿根有个胎记,她还是个左撇子。她对自己的这些特征会如何看待?她会认为是优势,还是劣势呢?这是她的决定。
她会决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阿德勒所说“创造性的力量”--是对先天条件和后天教养的创造性回应。每个孩子都会用他的“创造性力量”铸就自己的独特个性。
对自己,她决定要成为一个好人,安静的人,严肃的人,吃得少的人,负责任的人,亦或是循规蹈矩的人?通过她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她有可能对自己做出任何一种决定。
|关于环境
对周围的环境呢?可能苏茜的家庭氛围是和谐的,充满阳光的,也可能是乌云密布,让人紧张的。她的爸爸妈妈,可能是独裁式的,或者骄纵式的,或者两个人各占一边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茜会决定自己要叛逆,还是要顺从,亦或是左右逢源,为所欲为。
父母所传递的家庭价值观,譬如“公平”“重感情”“关心他人”“诚实”“完美主义”“享受”等等,也将由孩子来决定,是要遵从,还是要拒绝。
|关于男人和女人
孩子最初对男女的解释,来自自己最亲的两个人。通过对爸爸的观察,苏茜会对男人有什么样的决定?是安静的?慷慨的?自私的?孤僻的?智慧的?亦或是有领导力的?
通过对妈妈的观察,苏茜会觉得女人是什么样的呢?--温暖的?冰冷的?懒惰的?抱怨的?开朗的?挑剔的?亦或乏味的?
|关于兄弟姐妹
如果苏茜有了兄弟姐妹,那她又会有很多新的决定。通过观察另一个家庭成员,通过父母对另一个孩子的回应方式,苏茜又会对自己,对自己将要怎么做,有了新的决定。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家庭中的每个孩子都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即便有着同样的父母,同样的成长环境,可是,他们不会做出完全相同的决定。
|关于关系
基于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苏茜会渐渐形成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决定。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还是充满竞争的?是关注解决问题的,还是总是抱怨的?父母的相处模式,也为孩子如何看待亲密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生活
最后,苏茜会认为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她观察到的一切,她会认为生活是充满了美好的,还是充满了艰难的?她会认为生活就是生下来容易,活下去很难;还是生活虽然艰难,但是完事皆有可能?
于是,一个孩子的世界观就这样形成了。
书中把这个过程,形容为孩子在不停地搜集“原材料”---观察到的讯息。然后,她将如何去利用这些原材料,搭建出她想要的世界,就是她的决定了。

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在于此---人生没有宿命论。先天因素和后天经历都会对个人有影响,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每个人的“创造性的力量”,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事不重要,如何看待那些事,才重要。
也就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改变。哪怕成年,只要能意识到小时候形成的信念,并且去更新它,那么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都会像我一样,回忆一下,童年的自己可能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是哪些决定到今天依然都没有改变?
关键的4C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做出健康积极的决定?又能如何帮助自己的内在小孩,扭转童年一些负面的决定?
阿德勒将人类的需求归结4类,分别是归属需求,自我完善需求(成长与学习),重要感需求(被尊重),以及鼓励需求。相对应这四种需求的关键词,叫做4C。
归属感--------联结CONNECT;自我完善-----能力CAPABLE
重要感--------认可COUNT;鼓励-----------勇气COURAGE
一旦孩子具备了4C,那么他的4大需求被满足,他就更有可能成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的人--拥有勇气,有能力,享受工作,建立亲密关系,乐于贡献等等;
反之,缺乏4C,孩子的心理需求匮乏,会感到气馁,并会出现一些不当行为。甚至对自己的人生和整个世界,形成负面的决定。
所以,作为父母,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习如何能给到孩子以上4点。作为孩子环境中的一份子,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能代替孩子做出决定。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要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以及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我们的角色,是环境的创造者,是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写在最后
创造性的决定,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也叫私人逻辑。这是我在讲课中,最喜欢传递给家长的一个理论。它让很多家长在这个环节,获得了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己和孩子互动的方式,对孩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而这一个本来非常抽象,不太容易理解的理论,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被帕蒂璐博士,用格外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易传递,同时发人深省。“把书读厚”的过程,用在这本书上再合适不过了。
父母和老师的必读书,推荐给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