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在时,说起妈妈的婚事,总会说那个段子。姥姥说,“你爷爷家那光景可不好,进院子什么家当都看不见,就有个磨盘,还破了半扇”。
显然,姥姥当时是不怎么愿意把闺女儿嫁给这么一家人的。
但是妈妈对这扇破磨盘的意见是,“它虽然破,却很灵利”。
显然,主人公对我爸爸的家境贫寒,没意见。
再加上姥爷的意见,他说穷没根子,人善交就行,而且我爸爸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正式工作的人。所以这门婚事就这么定了。
以我的看法,妈妈之所以不怕穷,不怕苦,因为她就是从那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习惯了,没什么大不了,她感觉能应付。
倘使真把她放在一个富裕人家,恐怕她打心底享不了那个福。思想和心态都不具备。
窥一斑而见全豹,那个破磨盘子,真是爷爷家的真实写照。
爸爸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少规矩,懒经营的状态。妈妈的原生家庭正好相反,就算过大年,孩子们出去玩儿,也得有时有晌。姥姥更是出了名的勤俭持家,连针线活,都是村里一等一的高手。
妈妈完全秉承了这种三观。嫁到爸爸家后,她工作持家两不误,里里外外都打理的井井有条。穷也有个穷样。
对他们来说,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被追债。因为爷爷的几个子女中,只有爸爸妈妈是双职工。这样家里所有的债务,就理所当然落在他俩身上。
本来两人工资加起来,日子完全过得去。但背上债,一切就都变了。每个月工资,还完债所剩无几。有时要债的来了,赶上没钱,挨人家言语暴力不说,还得赔笑脸说好话。
更可怕的是,还完债后的饥寒交迫。
妈妈嘴里关于忍饥挨饿的跟多讲述,现在听,是故事,可在当时,很多情节差点酿成事故。
……
妈妈柜子里,至今放着哥哥小时候穿过的一个小背心。那是她用草籽换的,那种草籽很难采。当时,妈妈看别人家,都从门市部买那种小背心给孩子穿,夏天清凉透风。哥哥身上穿的,还是她手工缝的老粗布肚兜,又小又旧。
那背心才六毛钱,妈妈一阵心酸。一气之下,顶着炎炎烈日,一连采了好几天草籽,终于够了一个背心钱。当时看着哥哥穿上新背心的开心,她欣慰极了。整条胳膊和手被划出的道道血迹,她根本不在乎。
那时妈妈体验最深的,就是亲情的凉薄。好多讨债的,是爸爸的近亲,在他俩捉襟见肘时,对方咄咄逼人,甚至连迎上去的笑脸,都能被无情的奚落。
我明白妈妈的委屈,以她的为人,即使做债主,也不会逼人太甚。所以以己度人,她很受伤。
更何况,那债务本就不属于自己。她之所以选择不反抗,因为不想让爸爸为难。妈妈是这么解释的。但我认为,不是不想,是压根觉得不应该让爸爸为难。
妈妈总归还是太善良,善良到有点弱懦。
然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古来有之。有时,在金钱利益面前讲情谊,太难为人性。不理解这点,是妈妈的错,太不懂世故人心。
不过妈妈后来也当个无数回债主,都是因为爸爸随便把钱借给亲朋好友所致。不同的是,到了妈妈这里,借钱的真的成了黄世仁,她又当了杨白劳。为此,她和爸爸没少吵架。
所以银钱之事,是妈妈走进婚姻生活后,遇到的最大心结和迷思。
痛定思痛,她决定,以后无论如何,不问人借钱,也不轻易借钱给别人。做到后者不难,大不过当时落个不尽人意。但做到后者不易,可她做到了。后来就算供我和哥哥上学,也从未向他人求助。
妈妈笃信一点,勤劳节俭可以致富。她就这么勤勤恳恳了大半辈子。那些书上能看到的,关于勤劳个节俭的案例,在妈妈身上,都能找到相似或者雷同的情节。
以至于只要是认识人,说起妈妈,形容词被用到最多的,就是勤俭。
现随年逾古稀,依然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