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样的辛弃疾你爱了吗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样的辛弃疾你爱了吗

作者: 孤篇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22:05 被阅读0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许每个90后的青春都有这么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熟悉的词,不熟悉的人,

    辛弃疾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诗词,我们知道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柔情;

    更有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之气。

    都说人最无忧的时光是在少年,然而对于辛弃疾来说,并非如此。

    尚在年幼的时候便听惯了祖父的辛赞悠长的叹息,虽然揣摩不透“北宋旧臣”这顶帽子有多沉重,但当祖父充满期许的眼神落在自己身上的时,他便知晓他的路定然会循着祖父的希冀一步步向前,无论前方是荆棘遍布还是鲜花铺路,他都得走下去,不能停也不愿意停。

    辛弃疾雕像

    书香门第 少年从学

    后人如若记得震慑唐朝的“安史之乱”,便不能忽略轰动汴京城的“靖康之变”,前者让唐朝由盛转衰,国运急转直下,后者则更甚,给整个宋朝抹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待金国的旗帜插满北方时,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从此灭亡。此时有骨气的文人本该沉河投缳,誓死不仕新朝,仿佛只有一死才不会辜负忠军报国的使命。

    然而,“辛氏世多贤,一姓古所夸”的辛氏家族选了接受金国授予的官职,或为流连尘世时光,或为日后雪耻,无论什么原因,至少让整个辛氏家族不至于四处流离。

    宋高宗十年,辛弃疾出生,此时距离靖康之变已经有十三年的时间,靖康一战像是一场地震,虽然辛弃疾没有处于震中,却终其一生消受着余震的影响。

    辛赞为其取名为“弃疾”,此二字当与“去病”相称相对,即汉代名将霍去病。

    辛赞为他娶了这样寓意极深、背负沉重的名字,是希望他日后能像霍去病一样收复失地,做一番大作为,此时的辛弃疾背负着家族设计好的蓝图,只管风雨兼程的走下去就好。

    男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比女子多了一份占有欲和征服欲。

    十四岁那年,辛弃疾便按照祖父的指示,背上行囊只身前往燕京城,说是去应试,实则便是勘探燕京的地貌,而这一次燕京之行,恰如一场春雨,一缕春风,将他的稚嫩吹散,催生成长之芽。回来时递给祖父一份完完整整的燕京地图,在外人看来犹如废纸的东西,惹得祖父老泪纵横,此刻,被他人认为辛弃疾落第的失望,顷刻间被狂风卷去。

    十八岁的时候,辛弃疾再次踏上征程,与前一次一样,应试只是伪装,而他的真正身份是“间谍”,刺探情报已经是轻车熟路之事,难得是如何能够一箭双雕,既能获取功名,又能完成祖父交代的任务,以图大业。一举两得从来不是容易之事,这次辛弃疾再次名落孙山,落榜如同暴雨,来势汹汹,却去得很快,面对着祖父殷切的目光,如同正午的阳光,将他的阴霾一扫而空,照的璀璨而斑斓。

    壮志难酬,不坠青云之志

    一但决定便义无反顾,再无归程,褪去少年的青涩,投于血与火的熔炉中,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懂得。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带领号称!60万的兵马大举,此时的辛弃疾只有22岁,他意识到,在女真贵族统治下的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要求日益迫切。爱国思想与收复中原的意志驱使他毅然决然投身到火热的战斗中去,他就在济南以南的山区组建了2000多人的一支队伍,举起反抗的义旗。

    起义抗击,同时还率领部众归属耿京的起义军。因为他是起义军中仅有的一位有名望的文人,耿金便委任他为“掌书记”的职务。他又说服了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率领1000人归属耿京。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义端是个大坏蛋,没过多久便率众叛变不仅偷了耿金的天平军印信,还连夜逃跑。耿金大怒,便责问辛弃疾,辛弃疾则要求耿京给他三天的时间。势必亲自捉得义端,他料想一端一定会逃向金营,他便率众追捕,并当场将义端斩首示众。从此耿京更加的器重辛弃疾了。、

    完颜亮南侵扬州时被他的部下杀死,完颜雍自立为金主,与宋朝讲和。劝诱起义的汉人投降,并下令“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在三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企图以此分化山寨中的起义军,另一方面则调度大军把继续反抗的起义军各个击破。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遣贾端、辛弃疾等人到建康会见南宋的将相大臣,并被赵构接见,授予耿京为“检校少保”的官衔,并正式认为其为“天平军节度使”。让辛弃疾等人回去给耿京传达懿旨。

    不料的是,起义军中有个叫做张安国的人因贪图金人的打赏,串通耿京的部下邵进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便率领五十骑兵直奔山东金营,此时的张安国和金国的将领在饮酒作乐。

    辛弃疾就在五万大军的金营里,劫走了张安国,绑在马上,并且号召金营的耿京的部下拨乱反正,把张安国绑到了建康,献给赵高,此时的辛弃疾仅仅才二十三岁。

    消灭“茶商军”、论“盗贼、办荒政”

    世人皆知辛弃疾作诗词有一手,却不知其行军打仗,处理政事之厉害。

    在宋金两国议和之后,两国近四十年没有战乱,偏安一隅的宋朝失去了淮水以北的绝大部分领土,国家的一切开支只好向可怜的南方人民索取,此时的国外矛盾转向了国内矛盾,期间爆发过不少的农民武装起义,其中最让朝廷惊慌失措的滨海市在淳熙二年起义的“茶商军”。

    一、计消“茶商军”

    茶业的税收一直都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堪重负的茶民和茶商群起而攻之,虽然之后四百多人,从荆南向江西进发,沿途好几次打败了以朝廷的军队,让朝廷深感震惊。

    南宋坚决,任命辛弃疾为江南西路的提刑典狱公事,负责讨伐追捕茶寇。

    辛弃疾派人去和“茶商军”营劝诱赖文政接受招安,赖文政来到军前投降,结果被辛弃疾押解到江州杀害,“茶商军”残部接着被收编或者解散。

    二、论盗贼

    淳熙六年,辛弃疾任命到湖南做转运使,期间向皇帝阐述了《论盗贼剳子》,详细的阐述了“官逼民反”的具体事实,他说:“自臣到任之初,见百姓遮首自言嗷嗷困苦之状。臣以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

    辛弃疾意识到农民起义的实质是“官逼民反”,而他真正起来反抗斗争的人如赖文政,则坚决镇压,而且他造成农民痛苦的原因,之归罪于一切的贪官污吏,而不包括统治集团的头子——皇帝。

    辛弃疾是南宋统治阶级的意愿,他谏言的目的是对皇帝进尽忠言,为了更加的巩固宋王朝的统治权,他在剳子中毕竟还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痛苦,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阶级矛盾,在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中间,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一人了。

    三、治荒政

    淳熙八年,辛弃疾再次从湖南调任江西,刚被调任当年,江西就出现了大荒灾,到任便雷厉风行的采取紧急措施,写出了八个字的文告:“闭者配,强(di)者斩。”

    说的就是:“粮商大户,不肯出卖粮食的就流放到远方,若有用“强暴”手段胁迫粮食商户的,就砍他的头。

    辛弃疾执行这个八字文告之后,又做了一些比较积极的救荒措施,开源节流,在当时办理荒政的官员中被称为最有魄力的一员。

    后记

    辛弃疾生长在当时的金政权统治区内的青年,由于对入侵者残酷统治的痛恨,和对沦陷区人民水深火热的同情,他毅然决然的抛弃了那个可以苟取富贵的社会地位,率领起义军参加到民族抗敌斗争的伟大行列中,毫无疑问的是他是我国历史上可敬仰的爱国志士。

    以南宋统治者赵构为首的投降主义集团,对于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既要利用他,又不敢信任他;既要排挤他,又不能丢弃他;对他积极练兵,准备收复的策划,总有所顾忌,因此他的《十论》《九议》的平戎大计便始终得不到实现,并且屡屡受到诬蔑,被迫退休。借“词”这个文学形式对投降派斗争的武器,这是他的《稼轩词》的主要创作动力。

    关注文化历史,关注@孤篇
    铭记过去,共同成长!!
    我是孤篇,一个专注于文化历史的95后青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样的辛弃疾你爱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sg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