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徐爱录》三 惟精惟一

《徐爱录》三 惟精惟一

作者: 涤生TK | 来源:发表于2018-01-12 02:20 被阅读141次
惟精惟一

这一段比较短,因此我将原文抄写下来: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上一篇我们讲的是《大学》开宗名义第一句。紧接着下来对于第二句的理解两个版本又有了差异。我要再次不厌其烦地将者第二句抄下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现在对于这段话的翻译是这样的:当我们知道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至善”后,我们就要以此为目标而不懈努力。确定了这个目标后,我们才可心境而不乱。心境不乱而后才能安稳泰然,安稳泰然而后才能行事思虑精祥,行事思虑精详而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而朱熹这一句“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意为:“至善”作为道德原则,作为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是可以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格”而“致”的。

说到底,此处两个版本在这里还是方法论的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同样一个目的,那就是“至善”。也就是说,两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观,都认为“至善”才是最高的道德。

先撇开这两个方法论不谈,先说说这个“至善”。

到底什么是“至善”?当我们达到“至善”后会是什么样子?我想这一问题不解决的话,我在这里试图解说《传习录》不就是一纸空文吗?

我们先来讲一个《庄子》里的小故事:

有一天早上,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子贡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惭愧。”

“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子贡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打赌说,如果孔子说是三季,那么子贡就要向来人磕三个头,如果孔子说是四季,来人就要像子贡磕四个头。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子贡,这位先生说的对,他的一年只有三季!你下跪磕头吧!”

子贡正待争辩,却听孔子喝道:“子贡,还不跪下!”

师命难违!满腹委屈的子贡,噙着溢满眼眶的泪水,不服气地跪倒在地,向着那位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这就是“夏虫不语冰”的故事。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因为我时常会觉得自己其实就是一只夏虫罢了。我时常困惑,时常迷茫,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我想要让我自己成为我自己,可是又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终点是什么。我不甘于做一只夏虫,不甘于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孔子,对王阳明有着绝对的信任。虽然我自己解释不了什么是“至善”,可是我相信它是存在的,就像我相信王阳明是对的一样。所以才想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试图能够跨入“至善”的大门,也试图明白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既然我相信王阳明,相信有“至善”的存在,那么我将会继续跟着王阳明探索下去。

这里关于探索的方法,有两条路径。通俗解释就是:一个是从事事物物上去探求;一个是从自己的内心中探求。

王阳明对于这两个方法是这样解释的: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做就是把至善看作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我们能够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彰显,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没有与具体的事物相脱离。朱熹所著《大学章句》中所谓的“穷尽天理而心中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说实话,我看了王阳明的解释之后依然是似懂非懂。具体有两处:

1. 什么是“惟精惟一”?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惟精惟一”的意思,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中华国学及华夏文明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恐怕能写一部书了。因此,我先简短的将大概意思照抄下来,方便理解王阳明所指。

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具有常性,所以人心是最具潜藏危险的。而道心是非常微妙的。因此要领悟道心就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要做到至善,惟精惟一是最重要的。既然我们的心摇摆不定,那我们就应该使其先静下来。而要静,先要定,因为定而后能静。先要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目标才行,而后惟精惟一,不偏不倚,直至目标。正如爱默生所言:“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2. 至善是心的本体,为什么没有与具体事物相脱离?

早些时候,我读到过关于叔本华一些零散的文章,或许能够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发点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世界观。我们对于万物的感受,同样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个人眼中万事万物的不同,是基于个人内心中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万事万物是我们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象,同时又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两者或许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世界观不能离开世界而独立存在,世界也不会脱离我们对其所形成的世界观。因此,至善这一世界观并没有与具体事物相脱离。

本章确立了达到儒家所谓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善”——的方法: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我个人对这一方法其实还是不理解。说到底,就是我不知道该具体怎么做。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信任它。这是对古之圣人的信任,对经典的信任。这种信任一定是非常值得并可敬的。随后我会继续“痴语传习”,希望在我解读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惟精惟一的精髓。

下期见。

相关文章

  • 《徐爱录》三 惟精惟一

    这一段比较短,因此我将原文抄写下来: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 《徐爱录》之三

    “知行合一”,简单地解释为知道道理就要去实践,这不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意思。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 文明的进化来自一场又一场的断舍离!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十二

    《传习录》徐爱录之九至十二都是徐爱就孔子对古书《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注:此经已失传)《易经》和《春秋》...

  • 徐爱录

    因时致治,时代不同要与时俱进,不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 徐爱录

    要拉住圣贤的手,让自己置身正能量中

  • 徐爱录

    实践出真知,保持初心。

  • 徐爱录

    跟着圣贤要学会远离不靠谱的人和不靠谱的事,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做正确的事该做的事,不要被负面情绪影响,坚持本心...

  • 徐爱录

    坚持正义,坚持正确的路,坚持对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这就是本心,这就是良知。

  • 徐爱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明辨是非,紧跟公司步伐。

  • 徐爱录

    我们要传播正能量,抵制负能量,不忘初心,抑恶扬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爱录》三 惟精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sx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