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年末岁尾了,机关“扎堆”下基层的人多了,次数也多了,什么考核、督查、调研等,基层干部需要接待、迎检、陪同,一泼未平,又来一波,弄得基层应接不暇,叫苦不迭,压力很大。昨天,偶尔听到基层某一社区主任说出心里话:你们这些机关大老爷“下”基层,别“吓”基层,带一帮人跟打狼一样,我们害怕!
机关的职责是关心、帮助、指导基层,能让基层害怕的机关,肯定不是基层喜欢的机关。今早冬泳回来走到隧道西门墙上,特意停下脚步,仰首再读了一遍石壁上镌刻的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你看人家苏轼,作为当地最高长官竟能“敲门试问野人家”,“敲门”是对老百姓的尊重,是礼节礼仪的表现。更感人至深的是一个“试”字,就像喝水吃药要亲口试一下水温,是不是很烫,或者是不是很凉,烫了不行,凉了也不行,那什么时候行呢?不热不凉,恰恰好就好,多像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做文做人做官也是堪称一绝,我也非常佩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今天的职场生涯里,我们更需要这种“江湖”情感,更需要对基层群众的敬畏和敬重。
我们知道,很多机关干部是从基层“上”来的。能上来也要能“下”去,在机关要想着基层的苦,理解基层,支持基层,关心帮助基层,体贴基层的难处,这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如果在基层工作,要想着机关干部也不易,要替上级组织和领导着想,配合支持理解机关工作,这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开展,以学铸魂,紧跟核心强忠诚,提升党性修养;以学增智,理论武装强本领,提升能力素质;以学正风,廉洁奉公强宗旨,提升为民情怀;以学促干,推动发展强担当,提升工作质效。机关工作作风和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所改观,许多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开始迈开双腿往基层跑,这说明通过学习教育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了可喜成效。
但是,通过本轮基层乡镇巡察工作发现,有的个别巡察干部下基层,派头十足,拿着鸡毛当令箭,小题大做,搞官僚主义“吓”基层。找干部个人谈话本来属于常规巡察正常情况,但有的干部拿出“钦差大臣”的模样在基层干部面前耍威风,不用心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而是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不切实际地乱批一通,让基层左右为难,执行了不合当地实际,不执行又怕得罪机关干部。机关开的问题清单明显有瑕疵,但还得硬着头皮去改,问题照单全收,务必进行整改,实际落实起来也只是虚假文字整改,害怕机关搞“回头看”,恐怕机关杀“回马枪”,更怕搞僵了关系影响基层的发展和稳定。
苏轼的“敲门试问野人家。”和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多么朴素而又纯洁的情怀,是一种多么崇高而又伟大的胸怀,敬重基层和敬畏群众的人会让基层和群众敬仰。想想我们现在有些干部下基层,唯恐基层不知,早早勘察路线,通知基层做好准备。不管是下基层巡察还是调研,是不是要学学苏轼对基层“敲”的尊重和对群众“试”的敬畏?是不是要学学范仲淹“退亦忧进亦忧”的情怀?
领导和机关干部下基层要带着对基层群众的敬畏和敬重,没有基层,哪来的机关,机关“下”基层不能“吓”基层,一定要沉下心,轻车从简,到群众中去,走进田间地头,走入百姓家里,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和心声,真正了解民间意见与疾苦,真实把脉问诊基层,为基层送温暖、解难题、见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