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理财投资每周500字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历程学习笔记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历程学习笔记

作者: 336b02ebddc4 | 来源:发表于2017-02-17 18:17 被阅读423次

    本文是我对公众号“联讯麒麟堂”发布的文章《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光荣与梦想》李奇霖/钟林楠 )的学习总结。

    第一章 银行发展的旧黄金时代

    2001-2011年,银行发展的旧的黄金时代,再加上2008经济危机,政府推出了一揽子的财政刺激计划,资金大量投入搞基建拉内需,在行政创造的需求井喷刺激下,一批重工企业扩产能,与此同时居民收入普遍也有所提升,给银行表内带来了广阔的信贷资产扩张条件,负债成本相对较低。银行有了资金,就得去找资产。所以,当时就出现了 “资产荒”的现象。

    第二章 银行负债端与资产端利差收缩

    2011-2013年,随着内需消耗殆尽,产能过剩随之而来,商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经营状态也开始恶化,银行坏账持续升高,居民收入不断下降,银行表内负债成本增加,使得部分银行通过降低贷款资质的方式扩展资产规模。

    但是,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一部分银行在面对着同样的挑战时另辟蹊径,并没有死磕存贷业务,而是转向了金融市场业务。

    什么是金融市场业务?

    狭义上,金融同业业务,包括同业拆借、现券买卖、同业存放、存放同业、同业借贷、买入返售等。

    广义上,除却传统的金融同业业务外,代客理财、债券投资与承销、外汇交易以及委外、非标等都属于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

    第三章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演变

    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推出了一揽子的财政刺激计划,放开了房地产市场限购限贷的限制,同时辅之以“宽货币+宽信贷”的货币政策组合,试图以“基建+房地产”来提振国内经济。但搞基建与房地产投资要钱,要资金,于是,城投债应运而生。

    但由于缺乏监管,在“四万亿”与“GDP锦标赛”考核的双重动力下,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膨胀。所以,2010-2011年,银监会就下发文件限制银行向房地产与城投平台贷款的额度。房地产与基建项目的建设和银行一样,都是长周期的。监管突然限制贷款,项目资金 面临来源空缺。

    怎么办?

    银行表内主要是存款、自营资金,直接以信贷投向面临着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以及后期的信贷投向等限制,要吞下扩规模还需想办法;银行表外有银行理财资金,当时对于它的监管主要是销售营销等方面的监管,投资端并未有过多限制,似乎可行。

    所以,银行瞄准表外,将原本属于表内的资产,转移对接给表外理财资金,并由此展开了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逐利江湖。于是,天降大任于银行表外理财。

    银行理财

    2009-2014年,银行理财资金借信托通道,直接发放信托贷款,成功实现了对信贷额度、资本重组了、存贷比等各项监管指标的套利。

    这段期间,银行理财负债端规模引来高峰,自然而然也引起监管层的注意。于是,2010年8月,银监会出手,下发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严控银信合作的规模,要求资产回表。

    银信合作,没有就此打住,又找到了新的方法“利用信托受益权转让方式展开”。

    所谓信托受益权,简单理解是一种收益权,也就是拥有分享信托计划投资所得收益的权利。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可以引入一个第三方,即“过桥方”来担当通道。先由待融资企业A与信托机构联合设立一个信托计划,然后“过桥方”出资购买这项计划,获得了信托计划的收益权,之后,过桥方将这项收益权转让给银行,由银行真正出资。

    由于银行没有直接与信托机构展开投融资业务的合作,没有直接发放信托贷款或进行信托资产的转让,而只是一种收益权的转让,所以并不违背监管要求。

    如果银行出资是非保本理财,那直接计入表外,不占用表内信贷额度,不计提风险资本,如果是保本理财,那作为同业资产,计提的风险权重也就20%或者25%。

    这期间,银行通道又新增了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借着监管的东风与自身的智慧,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的规模开始大幅上涨。

    但是,银行理财资金过多投资非标资产,会使期限错配加剧,风险加大。负债端银行理财是在不断地滚动续接,一期产品基本在1年以内,但非标的投资期限普遍在3-5年,而且没有流动性。一旦理财续接出现问题,那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致一系列的恶果。

    所以,2013年3月,监管层出手,下发8号文,控制了理财投向非标资产的规模,严格规范了理财的运营管理。

    银行同业

    在2011-2012年,利用受益权转让这一模式在表外得到广泛使用后,银行也开始利用表内资金来做非标的投资。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表内的买入返售项进行各类资管计划受益权的转让,将贷款转为同业类型资产,降低资本计提。

    比如说以信托为例,假设银行C想要给企业融资。那么它可以先让一个银行A出资通过信托公司发一笔信托贷款,然后再引入一个过桥企业,让A银行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B,担当过桥银行。最后再由银行B再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C,由银行C真实出资。

    而银行C在会计处理时,所收到的是一笔同业资产,一般会将其计入买入返售项,计提风险资本为20%或25%,从而达到了腾挪信贷额度与资本金的作用。

    但是,同业与非标的结合会导致同业链条被拉长,以短期限的同业与长期限缺乏流动性的非标资产对接,整体的杠杆与期限错配被过度拉长延伸。一旦资金开始收紧或出现外部大的冲击,短端续不上,就会引发流动性风险。

    所以,2013年,监管层开始针对非标去杠杆,于是就出现了2013年下半年的“钱荒”与债券市场的暴跌。

    2014年,127号文,要求买入返售项下的资产必须是标准化的具有交易市场的金融资产,直接扼杀了同业对接非标的玩法,银行利用同业玩非标的高峰到此也就基本结束了。

    债市、投行与委外

    随着经济基本面的下行,实体信用风险溢价提升,银行表内面临缺优质资产的困境,转而开始着重在债券市场上布局。

    2014年以来的债牛,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巨额资金涌入债券市场,逐渐使得银行理财的负债端与资产端开始出现倒挂。

    什么是银行理财的负债端与资产端倒挂?

    银行理财的负债端与资产端倒挂,是指银行理财负债成本高于资产端债券收益率。

    如此一来,对银行理财的投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他们主动管理能力不足,为了满足具有“刚性难降”的负债成本,有必要将理财资金外派委托出去;而对于一些大行而言,面对的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规模,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委外业务应运而生。

    委外业务主要模式:一是投顾;二是购买非银机构发出来的资管产品。

    当时,同业存单还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所以发行同业存单成为当时很多中小银行扩张同业负债端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同业存单获得的资金银行并没有直接将其投资实体资产,而是投向同业理财。

    这种“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的同业链条在2015年之后也成为大多数中小银行的重要盈利点。

    在相应做会计处理时,银行所发同业存单计入应付债券科目,所买同业理财依据情况可计入同业存放,或依据所提供的的清单,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如果做了委外,一般是计入应收款项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中。

    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银行的债券投资科目与应收款项类科目的扩张,而在信贷收支表中,则是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的快速增长。

    但是,这种同业的套利模式蕴含了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同业存单与同业理财的期限普遍在6M以内,而所购买的委外产品一般都在1-1.5年,存在期限错配问题。

    所以,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安全的考虑,监管的脚步再次跟上。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的金融周期。

    至此,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进入寒冬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历程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vl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