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加了武汉不知书院承办的《教子无忧》两天课程。其实一开始明德陈园长推荐时我是不愿意去的,过去这一年学了太多课程,先后带二宝和阿姨远赴深圳、广州、青岛、长沙、芜湖进修学习,说实话感觉有些“消化不良”了,我意识到最好的学习应该是输出,我自诩当前的知识可以应付育儿问题,甚至可以去教别人。参加完课程以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没有内功的招式是花拳绣腿甚至会走火入魔!
教子无忧→无为之道小女子国学功底粗浅,无法还原恩宏老师的妙语连珠、才辩无双,只能就我吸收的几个点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是让自己警钟长鸣:
一、探究原因
——当今时代,为什么父母最辛苦,孩子最辛苦,问题却最多?
1.教育方向错误:只重财不重德,只重物质,不重精神;
2.教育目标短浅:短跑可以重视起跑线,如果马拉松用百米的速度,那肯定要跑挂了;
3.教育方法错误:常用的错误教育方法有放纵,是压制式和花招式。
4.教育形势堪忧:以前父母不管,社会和老师可以帮你,现在则不行了,所以现在的父母会觉得苦,累,忧。
教育是一项大工程,分工必须明确,所以教子无忧的定位就是只讲给父母听的课。
二、从我做起
——父母为什么教不好孩子?
正所谓知己知彼,首先得“知己”,那如何知己呢?这就要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大人之学即研究自己为己之学,而非小人之学即研究别人为人之学。大人,小人只在一念之间,做小人越来越痛苦,做大人却越来越幸福。
那如何做大人之学呢?《大学》当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我们要发现自己的真心常在,从而发现人人真心常在,并且,当下心安。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现代常说的活在当下:心在焉,视而见,听而闻,食而知其味。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为本,诚意当先。恩宏老师认为诚意即毋自欺,如实知。自欺比欺人更愚蠢更可怕。自欺即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和理由,其实定义是人给的,你怎么能确定,你的标准就是所有人的标准,你的答案就是正确的答案呢?
真心如线,诚意如点,连点成线。
三、无为教子
㈠不被孩子害(无嗔心,无痴心)
要诀:父母不可为师
戒嗔:情绪失控,无事找茬
控制嗔心的方法就是“心静”,初层:意识到是自身问题,不受自己情绪干扰。中层:知道他人的情绪不被他人操控。高层:影响和化解他人情绪。“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戒痴:稀里糊涂,歪理邪说
痴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朋友可多,父母独有;父子上下子,敬谓之心,方可管教;父子平等,无法无天,成小皇帝;现实社会不平等,家庭是最好的实习场所。
痴二: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完全责任的后果是,无限忏悔+伪君子。父母反省的底线:仁爱之心,父子之礼,诚意之心(三问:我真的爱他吗?是为他好吗?有没有骗自己?)
㈡不害孩子(无贪心)
要诀:因材施教,降低期望,只做父母,不当老师
1. 生而知之,无师自通,成圣,顺其自然。
2. 学而知之,敏而好学,成贤,善择良师。
3.困而学之,迷途知返,成才,适度劝勉。
4.困而不学,下愚不移,成人,守住底线。
自问:您愿意您的孩子一生平凡吗?
当然他若不甘,我必助之。
㈢孩子不害人( 无慢心)
要诀:切忌自以为是,傲慢掌控
1.制子不听为恶(守住教育底线)
孩子能不能打?谁来打?
触犯底线就可以打(国法、伦理、恶口);
子不教父之过,但家法要母亲来执行。
父亲职责:上协调父母,中授权妻子,下排除干扰。
母亲职责:直接落实慈爱,配合做恶人,维护夫君形象。
2.指授视其善处
不善处:黄赌毒(烟酒);恶友;
紧张刺激兴趣,压制创造叛逆。
3.慈爱入骨彻髓
溺爱和慈爱区别在于是否遵循前两条。
㈣孩子不被害(无疑心)
要诀:让孩子静下来最高明的方法——就是你的心静下来。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
1.虚其心:不过度刺激
2.实其腹:不过度给予
3.弱其志:不过度攀比
4.强其骨:不过度照顾
四、小试牛刀
在离开会场的时候,陈园长拉着我意味深长地说:“有机会我得好好跟你谈一下!”我说:“我知道你要跟我说什么,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角色非常的混乱,我有多重身份:母亲、学校老师、正面管教讲师。在这些角色的操纵者下我的行为与无为教子完全背道而驰!”
误区一:慈母不慈
每当想起慈母,我想得最多的一个词叫做“慈母多败儿”。我发现自己的执念太深了!我认为爸爸非常忙,孩子吃喝拉撒睡全都是我一手负责,所以我对他的习惯性格养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害怕他侍宠成娇,生活当中,就往往是偏严厉多一些。而且越是长辈和爸爸惯他,我越是变本加厉。
上完课我才彻底了悟:原来我篡位了,霸占了本该爸爸扮演的角色。我上完课的第二天临睡前,儿子突然说一句话,他说:“妈妈,我觉得你今天有点不一样!”,我问:“我哪里不一样?”“你今天好温柔啊!”那一刻,我特别特别惭愧。妈妈对孩子温柔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可是到了他这里,却成了成了一种奢侈。怪不得他经常夸幼儿园最喜欢的两个女老师很温柔呢。
误区二:好为人师
作为一名教龄8年的老师,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孩子,也见过太多让人头疼的孩子。每次看到优秀的孩子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如果将来我的孩子也能那么优秀就好了,而看到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在心里暗下决心,将来我一定不要让我的儿子成为这种人。所以,不知不觉间,我对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
经过学习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犯了贪心。望子成圣成贤乃人之常情,但孩子的天性不一样,能力不同,我们应做的是因材施教。凭什么我的孩子就能成为圣贤?说不定他根本就不是这块料!而我家长却执意破害孩子,造成双方的痛苦。
当然,我的这些要求和付出,的确得到了一些回报:他听话,懂事,乖巧,各方面发展都还不错。可是,我总隐隐觉得哪里不对,有时候会困惑犹豫,我这样固执己见,恪守规则,到底对不对?因为孩子虽然按照我的意愿来,可我能感觉到他并非心服口服而是更多迫于我的淫威。想想孩子,其实挺可怜的,在学校有老师严格要求,在社会上也有社会的规矩,回到家,结果又多一位老师,该享受的慈爱一点都没享受到。
即使如此,我并没有因此怀疑正面管教的意义和价值,而是这次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我言行的不够一致,“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先连接再纠正”“要有不完美的勇气”“和善与坚定并行”......偶尔我仍会偏离这些正面管教的态度。原来真的是大道至简,无论中西!
常自省不自责!我时刻谨记正面管教家长讲师班毕业时,导师送给我们的那一句话:“我们师范成长,我们不师范完美!”
误区三: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我理解的无为教子并非完全对孩子不管不顾,更不是娇纵溺爱,而是用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孩子。
以前的我,到了时间,就会催孩子去刷牙洗脸,可我还盯着手机不动;让他去收捡自己的东西,可我还没有完全做到,把东西放回原位的习惯。现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我会问自己,如果孩子偶尔不刷牙,会怎么样?如果他偶尔不洗脸又会怎么样?如果他只是偶尔吃一颗巧克力,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地球照样会转。
我发现当我放下教育“如履薄冰”的执念后,我的心放松了下来,面对孩子的问题做到了淡然处之,因为我开始给自己留后路了:偶尔不刷牙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了控制的欲望,反而这种心态释放出来的磁场更强大。
现在我到点会自己默默的去刷牙,而不是紧盯和催促他,刷完牙以后我会喊:“李医生,快点帮我来看一下,我今天牙齿清洗得干不干净啊?”然后他就很认真的检查说:“嗯,还挺干净的”,这时我再邀请他一起刷牙就轻松多了。
以前会催促他去叠被子而我可能还没有叠,而现在我把被子叠得非常整齐后,然后喊他:“李警官,快点来看,我这个新兵的床铺整理得怎么样啊?”他说嗯:“床单顶头那里不平整,你还需要改进。”我说:“好的,没问题,我说那你的床铺呢?然后他居然破天荒非常认真地整理床铺,我还适时普及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历史典故,他听得津津有味。
临出门之前,他要求吃一颗巧克力,如果在以前我会说:“别吃了,你刚才早饭吃了那么多,回头又要积食了,晚上放学回来再吃!”他肯定会满腹抱怨和牢骚地去上学。我在想,多吃这一颗巧克力,他肯定就会积食?答案是否定的。他会不会因为这颗巧克力积食,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会不开心。所以我说:“可以呀,你可以吃一颗!”于是他就拿了两颗,还主动分享给了我一颗。
在整个过程,我的心是非常平静的,我觉得孩子也能够接收到我的磁场。临出门的时候,他非常愉快的跟奶奶拜拜。主动谢谢奶奶帮他取书包,还主动帮我按电梯的门,整个过程他都非常愉悦平和,我突然意识到,其实他有时对奶奶不够尊重有礼,也许是因为我给了他很多压力,他无处释放,而喜欢溺爱他的奶奶就成了“出气筒”。
晚饭时他主动帮我夹菜,临睡前还帮我捶背捶了很久,一股暖流在心间涌动,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无为教子的力量可以这么巨大,我坚信当我的心静下来,孩子他也跟我一样能够感知得到。
最后以我喜欢的一段话结束与观者共勉:
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老子《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