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间日志1月有余,虽然还在摸索之中,但是先把现阶段的体验总结一下。
1.永远都不晚,只要开始就好。
一两年之前关注了按年总结时间记录的公众号,种草了时间记录日志。自从文章被收藏后,此事不了了之。在日更阅读群,群友聊到荃姐的时间日志,激起了我要记录时间的兴趣。荃姐认真回答了我的问题之后,把自己的时间日志文章集发给了我。读完之后,受益匪浅。经过几天之后的消化吸收,我终于着手记录时间。虽然开始有些间断,但是随着记录越来越多,每日记录的习惯基本养成。如果我仍然从网上搜索时间记录文章,可能到现在业没动手做过时间记录。榜样在身边,相信榜样力量会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向前。
2.时间挤挤还是有的。工作日时,趁着记忆还算新鲜,我站在在上班的路上记录时间。工作日时生活很规律:起床、坐车、吃饭、上班、再吃饭、再上班、再路上、回家陪娃,所有事项按部就班,所以记录也就有据可循。但是周末很难抽出不受打扰的时间去记录,如果偷懒拖到下周一,上周五的事情基本忘得一干二净。刚开始颇为苦恼,后来发现分开记录未尝不可。零散时间里,把想到的时间线及事件串联起来,记在flomo上。等到有空闲时间,可以更容易的回忆起所有时间安排。
3.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最开始的时间分类采用APP自带的类别,试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少事项不适用实际,于是笨拙的建立自己的分类体系,并为每个事项设置颜色。初步确立了家庭、放松、亲子、运动、能量、工作、学习、生活几大类,每个种类再细分小类别。比如能量下设置吃饭、午睡、睡觉、失眠;亲子下设置绘本、英语、数学、游戏,健康。此分类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实际情况动态优化。比如目前尚未使用标签,初步想法是用标签记录事项的感受得分,如此可量化每日的情绪波动情况。但是懒惰上身,尚未实行。
4.工具的加持,事半功倍。很多时候时间意识不强,隔了一两天之后更容易失忆。于是借助各类工具划分时间段更高效。比如带运动手表睡觉,记录每日睡眠时间,了解睡眠质量;再比如公交卡交易记录可以复盘路上时间;每餐饭钱拍照记录饭菜;打车、购物、吃饭亦是如此。靠着这些电子记录将各种事项串联起来,基本可以复原全天的事项集合。
5.联合的力量,相互促进。目前坚持的习惯有三件小事、反思录、记账、每日读书,通过时间记录找到每天开心的事情记入三件小事,需要反思的事情记入反思录;每日写读书笔记时,将所读内容与三件小事与反思录结合,深化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如是良性循环下去。
6.捕捉时间黑洞,好好改进。记录一段时间发现路上时间占比颇大,工作日达到2-3小时。一般情况下就是刷手机或发呆,浪费了大好时间。如今,上班的路上时间用于记录时间日志、三件小事、反思录,趁着头脑清醒,多做一些需要动脑思考的事情。但是下班时很疲惫,仍然以刷手机为主,时间尚未充分利用。接下来想试一下下班路上听音频,希望尽快找到自己的节奏。另一个发现是头一天睡眠不足,往往第二天情绪烦躁、做事出错率高、效率低,刷手机的时间也更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如何保障早早睡觉是一件接下来重点关注的事情。
7.属于自己的时间,好好守护。目前每天的记账、三件小事、反思录、读书笔记,每周一6:20-7:20的瑜伽课、每周三路上的周更文、每周不固定时间的运动(骑车或跳操)基本得到保证。在这些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向内求得内心的平静,积蓄向外延展的力量。这些自我的时间是牺牲掉家务事、亲子陪伴而来,甚是不容易,因此也显得弥足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