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辆穿越波哥大街道的汽车上,一个姑娘正给身旁的女友读这本书,后来她站起来给全体乘客朗诵;一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学生一周内走遍附近街区的所有书店,逐段阅读这本书,因为他没有钱买下它......“
这是《血管》这本书序言中的一段话,读到这里时多少觉得加莱雅诺记载的这部分轶事有些夸张了。“由于作品记载的历史本身的力量,《血管》游离于作家的创作边界,成为拉丁美洲‘60年代’集体记忆的积淀。“这前后两句话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究竟是怎样一本书,能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呢?究竟是怎样一本书,能承载起拉丁美洲厚重的历史呢?
我直接跳到书的末页,“加莱雅诺曾经是,现在仍是拉丁美洲的声音,他再现历史的妙笔,蘸取不可磨灭、名为‘希望’的墨水,撰写这一段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历史。”巴拉圭第52任总统费尔南多·卢戈这样评价。法国《世界报》给出这样的评价:“过去如何造就了模糊且不确定的现在?这部作品是对理解这个问题的重大贡献。”
读到这里我便知道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是值得被严肃对待的。我几乎是怀着对拉丁美洲历史和今天的关切、甚至是某种意义上对作家的敬意开始了对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雅诺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的阅读之旅。
昨晚合上kindle,那种沉重的情绪低低地压着,那一刻必须要写点什么的冲动很强烈。《血管》好像细细密密的针脚,极其平稳地踩脚缓缓敲出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线孔,加莱雅诺就是那根线,从落下针脚的那个点开始,不紧不慢,以一种相对来说平和的情绪铺开一张关于拉丁美洲历史的宏伟场景。难能可贵的是加莱雅诺是历史的亲历者,“被切开的血管”赤裸裸摆在加莱雅诺面前,压在他头顶的还有强权、有不可预测的危险,身在那时的拉丁美洲能够不畏惧这些把真相记录下来,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对加莱雅诺致以敬意。
《血管》不是一部单纯用客观事实、数据排列出来的所谓“正史”。加莱雅诺用它独特的具有想象力的语言赋予作品更多个人特质,可以说《血管》多多少少藏着加莱雅诺的眼睛、思想、情绪。这也许会客观上影响这部作品的客观性,导致它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不那么中立。实际上这种情绪贯穿了整部作品,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被这种情绪渲染着,以至于不得不提醒自己要和这种情绪保持距离。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关于掠夺的历史的著作。”但远不止于此,可以说《血管》是历史、政治、文学的合体。加莱雅诺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几乎能让人从历史叙事中获得文学带来的那种美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阅读完这部作品而不觉枯燥的原因之一。
作者爱德华多·加莱雅诺是知识分子应该学习的对象。“一个知识分子,一旦他选择了人民阵营,他就同时选择了责任和有限自由,这就是他与真实历史进程中的人的约定——这就是与选择同时产生的重负。”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评价加莱雅诺。尽管距离知识分子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想加莱雅诺笔锋所向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担起的重负。加莱雅诺已经汇入茫茫无际的大海,《血管》却从拉丁美洲缓缓流向全世界,带给某些人一种强烈的刺痛感。只有刺痛感才能稍微激起普罗大众已经略显迟钝的神经,也能让某些欲盖弥彰的人或是羞愧得脸红,或是恼羞成怒。
我这个根纤细的被加莱雅诺刺痛的神经今天和往常一样走在拥挤的人群中,可是这庸常中分明有哪些不同了。
(未完待续)
这本书一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第二部分“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