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一度痴迷于独立民谣。
当身边的朋友都狂热追捧大明星的时候,我却出没在幽暗的小巷酒吧里。有时候逃课,有时候将设计课作业抛在脑后,只为去听民谣现场。
我偏爱低调的独立音乐人,偏爱沉思、悠远的曲调和意味深长的歌词,偏爱在迷幻的灯光下从容流淌的吉他弦音,还有那些或清澈或浑厚的嗓音。
独立民谣曾治愈了独在异乡求学的我。现在想来,这些音乐沉淀在我潜意识深处,编织着我心底难以释怀的情结。
时隔多年,有些歌词的片段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尤其是当相似的情绪涌起的时候,那些旋律又萦绕心头。
即使十多年前那些昙花一现的独立乐队,现如今已经销声匿迹,即使在网上搜索也找不到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但是他们的飒爽英姿却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口吐莲花,唱出的那些安静又美好的音符,如同一颗颗珠玉被我珍藏在心上。
“你在唱,我在听,一切安静又美好......”
“你在说,我在听,一切安静又美好......”
记不清这些话来自哪首歌,来自哪位音乐人,但我最近常常想起这些。是啊,如果一个人的倾诉能够得到另一个人全然关注的倾听,那么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如此。
当朋友向我喋喋不休地抱怨家长里短的时候,我的困意泛起,心里估摸着中午去吃点什么好吃的;当同事向我解释他过去一周之所以没能取得项目进展的原因,我在心里早已给他贴上了“甩锅王”的标签......
是的,要我们完全放下自己的偏见,全身心地做一个倾听者,实在太难了。当别人向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观,带着难以避免的评判态度。
有时候,我们会不耐烦,以一种看似礼貌的方式地打断对话;有时候,我们会急于下结论或者提建议;有时候,我们会以走神地方式来应付一场无聊的交谈。
看来,不得不说,倾听,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
当一个心乱如麻的来访者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被倾听。
来访者寻求的是一处可以释放压抑的空间,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情绪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
无怪乎,无论何种咨询流派,都非常重视倾听。专家建议,在一段和谐的咨访关系中,一般情况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最佳的发言比例在2:8到3:7之间。
当然,这对于“圣母型”和“教导型”的新手咨询师来说,是挺难的。但是,值得反思的是,来访者或许并不想被说教,请不要告诉他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受够了指摘。
你在听,我在说,一切安静又美好......这不就是最好的状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