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东坡赠友人侍妾的这首词,安慰了世人千年。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好友王巩也因而受到牵连,被贬岭南。在古代,岭南是荒蛮之地,偏僻迢远,环境恶劣。
王巩定案后,也来到岭南,侍妾柔奴一直相随。从公元1079年到1083年,王巩与柔奴一起,在岭南宾州相依相伴三年。
苏轼惊奇地发现,王巩生活遭受如此苦难,呆在这穷乡恶水的地方,反而容光焕发,精神各方面状态比当官时期有增无减。
他迷惑不解,王巩却只笑笑,叫来了柔奴,为苏轼献歌。原来王巩不是没有心情郁闷的时候,可是柔奴告诉他:“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时时为其抚琴,陪伴左右。日子在琴声里沉淀,直到他的心也一点点安定下来,表现出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变了样。两人一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苏东坡颇受启发,作了这首词,这句话里所包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的确激励过很多人。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在经历人生各种挫折痛苦之后,仍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类文人以豁达大度的胸襟对待他们失意的仕途人生,或隐遁山林,或寄情山水,或沉浸诗酒,既体现了操守上的高洁和人格上的独立,同时也排解了怀才不遇的苦闷,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
苏东坡是,李白是,欧阳修,陶渊明等等,都传达了乐观的操守,传达人生的态度。
另一类文人是忧患型或者说是忧国忧民型的。屈原不愿见祖国灭亡之情景,怀忧愤而自尽于汩罗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还希望自已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韩愈两次遭贬,几乎引来杀身之祸,但还矢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他们始终关注国势,悲怜人民的疾苦,为国家安危而歌,为百姓哀乐而吟。与前一类文人相比,他们显得没有前者活得的旷达和洒脱,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却一直为后人称颂。
两种人两种精神境界。
我们无法抵达他们的精神境界,却可以告诉自己,心安是吾乡,感受当下美好。所谓“心安”,就是心里没有后悔的事,没有亏心的事,没有想不开的事。
这句话似乎正契合了当下流行的“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论你走出多久,遇到了怎样的挫折与磨难,愿你仍然能够保持初心,保持少年的朝气,远离尘俗的市侩。
心安,我们才能远离喧嚣。
齐帆齐微课第197篇,字数1004,累计字数(24457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