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疫情的反扑让很多人都忘了,毕业季马上就到了。
但今年的毕业季却掀起了360度、立体的、魔幻的狂“卷”。
一面是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一面是整体去向落实率仅为23.6%,也就是找到工作的同学还不到30%。
这与此前动辄90%以上的落实率简直天壤之别。
或许疫情要为今年拉跨的就业率背锅,但事实上,即便没有疫情这个“黑天鹅”,恐怕就业率也好不到哪儿去。
01
当代年轻人的三条出路
疫情三年,实体经济遭受全面影响,只有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尚能在风雨飘摇的疫情下维持稳定,凡是规模不够的企业都为了度过难关而节衣缩食、降本裁员。
今年的金三银四“招聘季”,更是直接变成了“裁员季”。
裁员辐射各个行业、各种规模企业,从互联网大厂到制造业小作坊,从房地产“巨鳄”到各类培训机构,无一幸免。再加上奥密克戎的凶猛反扑,往年应届生“标配”的宣讲会、线下双选会更是全部落空。
企业一直是消化“应届生”的绝对主力,但由于疫情叠加俄乌战争的影响,私企、外企集体哑火,这届年轻人的目光不得不转向编制,让本就一“坑”难求的国考更是卷到发指。
所以,很多年轻人更加务实,不是瞄准税务局、商务局这些往年的香饽饽,而是来了一波曲线救国,什么城管、协警、乡村老师,只要有编制,那就一个字“冲”!
于是,在北京朝阳区公布的2022年拟录用的208名公务员名单中,拥有学士或双学士学位的有74人,另有 131人拥有硕士学历,占比60%,剩余3人更是博士毕业。
其中酒仙桥街道“城市管理执法岗”拟录取的,还是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朝外街道拟录用的两名城管队员,分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外交学院,崔各庄拟录用的“城管监察”则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归硕士。
以后朝阳群众走在路上压力更大了,毕竟城管不是海归就是博士。
但考公毕竟“百里挑一”,面对200多万人争3万个名额,录取率仅为68:1的“卷”境,考不上可以说是个大概率事件。
如果考不上编制,还有一条“好出路”,广袤的乡村大地等待新一代知识青年去建设。
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还发布了一条招聘2022级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的考试通知。
你没听错,想要上山下乡,这可是要“考试”的,足以见得激烈程度。
除此之外,十八线小县城、乡镇的“编制”更成为应届毕业生集体内卷的“对象”,清北复交的“天之骄子”外加海归留学生都加入到这场抢“编”大战中。
安徽某县,今年面向高校引进教育人才50名(其实是初中老师),初审通过人员高达257名,竞争比5:1。
而在这257人中,硕士研究生高达180人,占比70%。而且都是北师大、中科大、浙大、武大等985/211高校。
好吧,看到这里,普本毕业生恐怕想回老家图个安稳也并不容易。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1000万毕业生中有23%找到了工作,但这23%中不靠爹妈和其他关系,单纯靠自己实力找到工作的恐怕不会过半。
也就是说,剩下700多万毕业生都只能「灵活就业」。
说起“网红”「灵活就业」,上海市在五月发布了一则《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包括:建设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就业大市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整优化高校毕业生相关服务等。
其实,无论是「灵活就业」还是「创业」都堪称是块完美的遮羞布,一来掩盖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二来又掩盖了高校毕业生下乡进厂的尴尬。
但中国99%的新生企业活不过两年,作为初出茅庐的社会人,更是很难在本就不景气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不过,这背后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毕业生创业一年后,就已经完成了从应届生到社会闲散人员的转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02
疫情下的资源错配,让应届生就业上演“魔幻大戏”
疫情虽然是口很好的锅,但明眼人一看这显然不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就能引发的“血案”。
首先让人质疑的便是,中国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人才使用是不是存在资源错配?
虽然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用清北复交、211/985这些中国最顶级资源培养出的人才去县城、甚至农村支农援县,显然并不能“知人善任”。
一面是没啥用的象牙塔专业,一面是企业找不到想要的“适配”人才,这已经成为桎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顽疾。
而中国经济又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转型的“阵痛”可能比想象之中还要猛烈,旧有的模式面临垂死挣扎,新生的“增长极”又尚未找到。
还有一句话,存在即合理。广大应届生对于“体制内”的趋之若鹜无非是因为饭碗“铁”+待遇好。
即使是下沉到了四五线城市、县城甚至是乡镇的单位,跟同区域的其他岗位,尤其是体制外的岗位相比,大部分依然稳赢。
至于为什么连名校硕博毕业生都开始入局竞争这些基层岗位了,并不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体制外的高薪岗位,而是因为包含外企、国资民企在内的体制外企业既不能开出高薪、也不能力保稳定,即便是过去十年风极一时的互联网行业也开始了裁员降薪。
所以那些专业不接地气的名校硕博才会选择这些稳定、体面、有编的岗位。毕竟,与其干底层科研临时工、给私企老板打工还不如靠着学历优势拼个铁饭碗。
然而大城市的体制内单位和巨头企业的岗位总归是有限的,所以在能确保有饭吃不断粮的工作里,也就只有县官和村官了。
03
与其抱怨生不逢时,不如“伺机而动”
不过,需要提醒这些血拼考公、考编年轻人的是,铁饭碗同样是相对的。很多县市因为经济增长乏力,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财政困难,不少公务员、事业编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大不如前。
以一线城市广州为例,当地一位普通科级公务员每月工资6200元,住房公积金双边3400元,住房补贴3500元,交通补贴等其他补贴1300元。除此之外,绩效奖和年终奖均已取消,收入降幅约20%。年薪40万的深圳中学老师,据说也开始降薪了。
再来看长三角,有网友称,上海某派出所所长年薪由35万元减至不足20万元,科级公务员年薪由24万元减至15万元。而GDP贡献大省浙江的公务员也出现了降薪,以往杭州余杭的公务员全包可以到25W,如今只剩20W,普遍降低6万至8万。
曾经收入秒杀全国公务员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开始降薪了,广大中西部内陆省份更是可想而知。所以这种极度保守的求职方式同样存在潜在风险。
回首人类的发展史,每当新旧时代交替之时,总有一些潜在的机遇等待年轻人去发现、去实现。
也总有一些年轻人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和强大的勇气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仅个人的职业生涯一路飞升,更创造了一个商业帝国、一种商业模式。
虽然当下的就业形势一路探底,但还是那句话,先就业再择业。既然没有选择的资本,就尽力在现有条件之下争取到最好的出路,毕竟日子还是要过的。
所以说,机会永远藏在行动中和实践里。既然是职场中的一张白纸,形势又如此不明朗,有机会不妨大胆一点去试错,一纸文凭或许能决定你的起点,但在社会这条多元化的大路上,机会永远存在,没有一个大活人会被活活饿死。
本文由经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