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怎样才能“消灭”熊孩子
当心!你遇到的熊孩子可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症!

当心!你遇到的熊孩子可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症!

作者: 牧童说_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21:19 被阅读73次

当我们一提及反社会人格你是不是会首先想起《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食人魔汉尼拔,或者是《蝙蝠侠》中玩弄人性的罪犯小丑,这些人物虽然令人不寒而栗,可是毕竟离我们太遥远,远到我们甚至可能有些喜欢这些人物,但是小牧童如果告诉你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确实存在着,并且可能距你很近很近,不知道你是否会有点担忧?

反社会人格障碍症又称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我们往往仅将连环杀手等视为反社会人格,其实并不仅仅于此,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忽视或侵犯他人权益的普遍行为模式, 例如不遵守社会准则、欺诈、好攻击、不负责任、缺乏悔改之意等,因此容易危害社会治安,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

另一方面,反社会人格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 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我们时常在网络上听见有人吐槽亲戚家,楼屋下等等的熊孩子,不可理喻无理取闹的给自己造成了损失。甚至有熊孩子虐待动物的新闻偶有流出。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熊孩子,那么你可能就要注意了,这其中很可能有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症在青少年时期展现出来的特征的熊孩子。尽管根据 DSM-Ⅳ中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个体在15 岁之前具有品行障碍,同时,18岁之后具有反社会行为,才可以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就是说反社会人格障碍症在18岁之前并不能被确诊。可是一旦确认,以目前的研究,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在数据层面上都没有确实有效的效果,也就是说,凭目前的技术是没有办法帮助治愈的。

既然不能治愈,我们只能从根源上处理,当我们在网上看到那些熊孩子的故事时,故事的人物中往往还会有令人生气的父母。

在一次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的实验中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男子监狱和女子监狱的罪犯参与了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66份,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并对反社会人格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情绪虐待对反社会人格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研究结果支持了儿童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倾向之间有密切关系的观点。

根据资料,我们不难想象“真 熊孩子”恶劣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就具有反社会的行为,使得虐待成为一个习得性行为,而之前被虐待过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虐待自己的孩子,这样悲剧的代代相传。因此,传统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是否仍值得提倡下去?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

同样的,不局限于虐待,对子女的行为过多干涉,剥夺了子女应有的自由,采取过多的保护 措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压抑和不安,在行为上容易走向极端,例如有的孩子会形成强烈的逆 反心理,缺乏理智,易冲动。因此,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反社会人格倾向形成的危险因素。

图片/牧童说

所以说,反社会人格障碍症,并不是什么陌生而又遥远的心理疾病,它很可能就出现在你的身边,而为了避免由此引起的这样那样的悲剧,我们是否该加强对于青少年及幼儿生长环境和教育的重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心!你遇到的熊孩子可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ja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