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最大的热点就是北大毕业生王猛写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在童年及成人后对自己的控制和伤害。
他罗列了父母的10大“罪状”,看得同为80后的我,句句戳心。
1,母亲在两三岁时候喜欢把他打扮成女孩,
2,父母按照自己喜好包办事情,
3,文艺演出学校规定穿短裤,母亲强迫他穿长裤,觉得很丢脸,
4,高中之前所有的社交关系都在大院,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和介绍的,
5,喜欢奥数,但是父母并不支持,
6,文件夹丢了,里面东西被划坏了,父母不但不关心,反而出言讽刺,
7,去北大,父母要求自己给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多多照顾,他很反感,觉得又是控制,
8,向父母求助从未受到过重视,比如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取笑,父母从未保护过他,
9,出国留学,父母拜托朋友照顾,又惹得他生气,
10,在美国第一次做咨询,一口气说了足足六小时,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可能,他的父母或者我们的父母也很委屈,也许他们正一遍遍的说“我都是为了你们好啊!要是我不这样管教你们,你能考上好大学吗?”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我们反思教育下一代的好时机。这种事情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是时代毒瘤的烙印、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偏差。
这10大“罪状”,我看了好几遍,越看越发现,它们有一个隐藏的共同点。那就是:父母不理解我,不尊重我,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行事。
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只是一味的讽刺挖苦,让孩子很受伤,也影响了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事方法。
今天我只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来向各位已经是父母或者将要做父母的朋友们阐释一件事情:如何给犯错的孩子重申纪律。
纪律的关键在于寻找惩罚的有效替代手段。在约束孩子守纪律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情感上的快乐造成伤害。正如医生的首要原则是不伤害病人一样。针对孩子的过失,我们应该运用智慧的力量,而不是用威胁和惩罚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要知道,很多时候,父母惩罚孩子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怨恨父母。父母严厉地训词也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报复心理。“巴掌方法”不可取的另一个解释是,没有哪个孩子在受到惩罚后对自己说“我要改,我要更有责任、更合作,因为我希望让惩罚我的大人高兴。”
那些惩罚孩子的父母,也并非不和蔼,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他们不懂得方法。我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机或者电脑出故障的时候,我们会卸开外壳找到问题的根源,自己搞不定的还会带到专业的修理店去。因为我们心里清楚,这些精密仪器的修理需要技巧和知识。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孩子是比那些电脑、电视更复杂的精密仪器。孩子也需要有技巧、有知识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能随意下刀,更不能草率的给予惩罚和抨击。
下面的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都不陌生。经常使用的手段与想从孩子身上根除的毛病很相像;经常提高声音、扯着嗓门想孩子大喊不要吵;用暴力阻止孩子打架;对不懂礼貌的孩子很粗鲁的训斥;对不文明的孩子不假思索的责骂……
不端行为和惩罚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能相互抵消,相反,它们会相互滋养、相互增强。惩罚无法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只会让肇事者在躲避侦查上更有技巧。这样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想办法更小心的犯错,而不是顺从或者良性发展。
那些不得方法的父母之所以用严厉和惩罚来教育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那些话具有破坏性,他们不明白在不打骂孩子的前提下处理棘手问题的重要性。
那么在遇到熊孩子时,怎样的训诫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呢?
关键在于找到导致孩子这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应该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要限制和指导他们的不良行为。做限制不能专断也不能反复无常,在保证父母和孩子自尊的前提下,有教育意义,且能塑造人品。充分预料到孩子对限制的反感并给予理解。而不是在愤怒的争吵中给孩子列出条条框框,这样的话,孩子不能听得进去,还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觉得自己遭到批评,并且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父母恰当的方法能使孩子自愿接受限制和改变不良行为,认同父母的价值观,进行内心的自我调整,最终父母的训诫带来了孩子的自律。
大多数的纪律问题包括两个部分:愤怒的情绪和愤怒的行为。不同的部分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情绪应该得到理解,行为可能需要限制和纠正。承认、接受、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愿望比干脆直接的拒绝更能让孩子接受,对孩子的伤害也更小。
周二大清早,12岁的小明缠着妈妈下午放学后要去看电影。
小明:妈妈,今天带我去看电影!
妈妈:你非常希望看电影啊,可是我们家的规矩是“不是周末的晚上不能看电影”。我们可以这周六下午提前去。
小明:还要等到周六啊,最近的新片可好看了,我同学都议论了,就只有我没看过,找不到话题聊。
妈妈:妈妈也想去看。我知道你不喜欢这个规矩,你希望随时都能看电影。周六去看已经提前一天了。
小明心里明白,虽然今天不能去看,可是妈妈也考虑了他的想法。兴冲冲的等着周六的到来。
小明的妈妈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承认孩子的愿望,并用简单的话表达出来,明确表达对孩子行为的限制,并给予一定的实现途径,替孩子说出心中的不满,表示同情。
要清楚的区分宽容和过分纵容。宽容就是接受孩子的孩子气的一种态度。宽容的关键在于接受孩子拥有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愿望。破坏性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如果发生这样的行为,父母就应该介入。比如,五岁的亮亮拿着彩笔在干净的白墙上乱画,妈妈看到后,没有打他也没有训斥,而是对他说“亮亮,墙不是用来画的,纸才是画画的地方,给你两张白纸,去画吧,画完给爸爸妈妈看,还能给你的小伙伴看。”
对孩子宽容,接受他们的所有感觉能带给他们自信,增强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的能力。过分纵容是允许不良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增加孩子对特权的要求,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规则,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
孩子能否有纪律,不是父母打出来的,而是要用智慧来给予理解和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