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学生有好的学习状态,首先得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管得太严,胃口就不好。
有效的课堂既需要有秩序的,又是要有安全感的,有安全感才会轻松愉快。在课堂上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这样的课堂才称得上是有安全感的课堂。如果上学经历是不愉快的,不愿提起课堂上的情景,这样的课堂就是不安全的。如果学生最喜欢的课是“下课”,是课下的活动和同学的交往,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是不受欢迎的。
美国的一位教育者说:
对太多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让他们感到羞辱、威胁,受到 嘲笑、折磨、取笑,让他们觉得无能为力的地方。想一想什么时候 学校对你是可怕的。如果你牢记这些时刻,并尽力保证它们永远也 不会发生在你自己的学生身上,你就已经开始创建一个更安全、更有爱心的集体。
(摘自:卡罗尔*西蒙•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M].第二版.田庆轩,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87)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基础是时刻保持善良,克制自己的嗔恨心,以及具备教育的智慧。
我现在经常是一旦发现个别孩子听讲走神,就焦虑、就大动肝火、满脸凶相,搞得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在那个时候是想认真听了,可是止不住的要走神,思维也凝固了。这一点确实需要自己经常反思和努力改进。
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就是“孤独”,他们在课堂上的心情很不好,与人很少交流。
我们所说的安全感,并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适当的压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关键在于老师要掌握火候,而掌握火候的关键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在表现上就是不说难听的话,不说刺伤人心的话。
在课堂上,任何人都需要安全感。学生需要安全感,教师也需要安全感。但他们的安全感是相互影响的,主导课堂安全感的应该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成年人,心智应该比孩子更成熟。
常见的情况是,课堂上只要有学生小说小动,老师马上就焦虑起来,失去安全感,把学生骂得几乎无地自容,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失去了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况下,他的学习效率变得低下。甚至有一些严重失去安全感的学生,会发泄自己的不满,有些则会变得情绪和行为失控,也就是管不住自己了,这势必造成课堂的混乱,最后是教师走进课堂就头疼,甚至还没走进课堂就紧张。这就成了相互感染,师生都失去了安全感。
对于犯错的孩子,要留有余地,照顾他的面子,保护他的人格,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育有利于他的反思。对于厉害的问题上,言辞激烈,手段严厉,多半会遇到孩子的激烈反抗,可能会出状况。
郑学志提到“班主任在转变差生过程中的五种不良心态”,愚以为教师就需要在克服“好胜、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不允许反复”的这样的五种心态后,建立有安全感的课堂。
参考《课堂管理 会者不难:王晓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