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再难出贵子》,一个多么刺眼的题目。因为我出生在寒门,内心深处的自卑让我深刻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自己出生半边户,就是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相对于大山深处或者乡村的同学来说,接触的东西更多一些,感受的差距也更加明显,因为我是经常和城里的同学玩,但是家庭条件确实差了很多。
那时我们有“农忙假”,每逢早稻插秧,我们学校就放假让我们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还小的时候就在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甚至放牛。大了一点就得下田插秧,早稻插秧的季节还有点冷,我们是赤脚下田。而且早稻还是春雨绵绵的季节,我们还需要身披塑料,这样脚上有点寒意,身上却被汗水浸湿(因为塑料不透气)。晚稻收割就更不用说了,烈日炎炎,稻谷的叶子经常把我们还细嫩的批复割坏,烈日把皮肤晒红。这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
让我们自卑的是,我们学不到其他的技能。我们不敢当众大声说话、我们不敢谈及信服鞋袜,因为我们穿得还是父母做的衣服。曾经一位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因为家里给他买了一条新裤子,兴奋的向城里的同学炫耀,看着他,我在想他一定没有看到那些同学鄙夷的眼神。而那时的我还是穿着母亲用缝纫机做的裤子。所以以后同学谈论什么牌子的波鞋、裤子时,我都远远的走开了。
成立的同学会唱歌,而我们没有钱买磁带。唯一一次我借了同桌的磁带和随身听,花了一个晚上学会了两首歌,这两首歌现在都是我KTV中少数会唱的歌。差距总是无处不在,还好我的成绩不错,那时高考虽然是独木桥,但是考上了就表明命运改变,我不用去双抢,不用在“汗滴禾下土”的生活,而且我的孩子也不用了。但现在高考已经不行了,除了考上985、211的学校,还有一丝希望。
文章是一位银行的HR写的,他工作了10年,接待了一群到银行实习的实习生,然后观察他们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文章来源天涯社区,作者:永乐大帝二世。文章中的寒门,还不是家庭贫困,而是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讲述了好几个残酷故事,应该是真实的故事。否则我不相信作者有这个水平虚构出来。
当然富贵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然而当前社会阶层正在固化,改变的机会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改变的途径除了读书,好像别无他途。
然而读书也是一条荆棘密布的道路。想当年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就称为成立的人,改变了命运。现在随着大学扩招,普通大学好像已经不能改变命运了,许多大学生面临的事“毕业即失业”的命运,父母辛辛苦苦存的钱仅仅变成一张没有用的纸——毕业证书。如果家庭条件不好,甚至是负债累累。对孩子的满怀希望,变成了一抹眼泪。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对读书的不屑一顾,“你读什么书,你看某某某读了大学,还不是回来了?”
据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认同比例最高,于是有人用了这样的小标题来描述底层人民对待教育的态度——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