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与生态作为纪录片主题

人与生态作为纪录片主题

作者: 单万里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08:41 被阅读0次
单万里《纪录片简史》03章【人与生态】人与生态作为纪录片主题……

本书上章题为《先驱遗产》,盘点了纪录电影先驱及其遗产,这些先驱大多是在1920年代出道的,本章继续盘点纪录电影先驱及其遗产,他们大多是在1930年代出道的。说到这里,我顺便向大家说说本书编写体例的一个特征:章的序号基本上对应于年代的序号,比如第1章主要讲述电影诞生之后至1910年代的史事,第2章主要讲述1920年代的史事,第3章主要讲述1930年代的史事……以此类推。

虽然这种分章方式有些机械,但是对于编写简史来说仍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式,易记易查,方便实用,而且也符合“以年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编年史体例。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编年史体例叙事分散的不足,我还采用《史记》创立的“互现法”(又称“互见法”),以便加强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并对有些人物与事件做了专题论述。

关于本章的题目,起初,我将之取名为《人与自然》,源自我对纪录电影主题所做的简单概括:纪录电影主题无论多么丰富多彩,也无论被多少研究者分为多少类别,在我看来只有两类:一是自然纪录片,二是社会纪录片(参见本书第1章《视觉文献》第9节“纪录片历史的两条主线和两个主题”)。“人与自然”表面上看是两个关键词,实际上却是三个,也就是“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因为人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离不开自然的存在。

后来,我将本章的题目改成了《人与环境》,因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最后,我又改成了《人与生态》,因为当今时代“环境”往往冠以“生态”二字,合起来称为“生态环境”,并且出现了两个相应的说法,即“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所谓“生态”,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及其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汉语“生态(生态学)是对英语“ecology”的翻译,英语的词根“eco-”源自古希腊语oikos,意思是“房屋”、“居所”、“栖息地”以及“家”或者“家园”等等。因此,“人与生态”也可以称为“人与家园”,甚至可以称为“人与美好家园”,为什么这么说呢?请接着往下看。

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等事物均可以“生态”二字来修饰,这也是汉语“生态”的传统释义,下面仅举三个例子:南朝梁简文帝《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明朝小说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描写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息国国君夫人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刘伯温)《解语花·咏柳》词:“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态真无比。”

近年来又出现了“生态文明”的说法,按照百度百科当前的解释: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甚至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我同意这样一个看法: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一个较新的对于生态文明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关于人与自然、与环境、与生态、与文明,古今中外的说法汗牛充栋,我在这里只想列举两个古人的说法。中国古人的说法,我想选用《尚书·周书·泰誓上》中的一句话:“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大概意思是:只有天地能哺育世间万物,只有人是世间万物中具灵气之体。外国古人的说法,我想选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的一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些说法历来存在颇多争议,大家当然可以不同意,也当然可以拿出自己的说法。

鉴于我对“人与万物”关系的上述认识,本章题目也可以取名为“我与万物”,因为“万物人为贵”,因为“人中我为尊”。这种认识与网络时代有关,很多网站的APP都考虑到“我与万物”的关系,对于用户“我”来说,与我有关我就关注,与我无关我就不关注。我不想评论这种做法是否得当,只想指出,自然的存在本身并不取决于人类关注不关注,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关注不关注,自然都在那里存在着。

巧合的是,今天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十天后3月23日是“国际气象日”,下个月4月22号是“世界地球日”,再过两个月6月5号将迎来“世界环境日”。人与自然,或者人与环境,或者人与生态,或者人与文明,是贯穿整个纪录电影史的主题,这个主题从电影诞生之日就受到关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要等到生态问题来关注我们,我们再去关注生态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家园。

近现代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创造的成果的同时,也是饱尝其所带来的恶果。电影诞生以来的纪录片无不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人与文明等等问题,而所有的纪录片(尤其是那些环境保护类纪录片)已经验证,而且正在验证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上面这句话出自恩格斯去世后出版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恩格斯去世于1895年,这一年也是电影诞生的年份。今天看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完全可以用来概括有史以来的纪录电影主题:人类战胜自然的成果与恶果,与可以形象化地概括为“青蛙与蝎子”或者“花园与魔鬼”(参见本书附录《期中影评》(失衡的生活:青蛙驮着蝎子过河的比喻)》)。

自然是无法创造的,但是可以改善,至少可以使之不要继续恶化。纪录片既是“观照自然的镜子”,也是“打造自然的锤子”(格里尔逊语),人在自然面前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我在本书开始不久已经顺便提到了纪录片理想(参见本书第1章《视觉文献》第4节“电影与现实,谁更接近真实?”),并将之初步地概括为“惩恶扬善”。纪录片即使做不到“惩恶扬善”,至少可以做到“弃恶从善”或者“远恶近善”,最好是“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惟有如此,方能接近纪录片理想。

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问:老师,您对纪录片理想的概括涉及道德问题,为什么在《纪录片简史》课程开始就讲纪录片道德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推荐大家认真读读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尔斯的《纪录片导论》。本书第一版第一章标题就是“为什么道德问题对于纪录片的制作很重要?》。纪录片道德问题不仅对于纪录片的制作很重要,对于纪录片的主题等方方面面也很重要。其实,包括纪录片在内的所有电影,甚至人类生活本身不都是追求“真善美”吗?因此,道德问题将贯穿《纪录片简史》课程始终,我将在这门课程最后加以总结(参见本书第14章《美学理想(纪录片美学理想与真善美)》)。

相关文章

  • 人与生态作为纪录片主题

    本书上章题为《先驱遗产》,盘点了纪录电影先驱及其遗产,这些先驱大多是在1920年代出道的,本章继续盘点纪录电影先驱...

  • 一群黄昏下孤独下的背影

    浅析纪录片《老头》 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手段,...

  • 生态主题

    四川蓬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倾力打造蓬安大美生态公园城市——蓬安相如湖生态湿地公园,它位于蓬安县锦屏镇蓬安凤凰大桥下的...

  • 漫游者看过来:贵州公布20家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7月7日下午,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系列活动之一,《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主题论坛举行。论坛...

  • 观影:重返•狼群

    电影或者说纪录片《重返•狼群》,是一部有关生态平衡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或者确切地讲人与动物相处的故...

  • 《野性深圳》纪录片

    今天看了记录深圳生态环境的纪录片《野性深圳》,影片记录了深圳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是长久的博弈。人类...

  • 农业

    大家好,全息生态系列分享的主题是全息农法与生态心法,它的副标题就是慈爱能量呈现生态和谐。这个系列的对话是针对现在这...

  • 生态主题班会

    今儿班长燕主持召开班务扩大会议,议题主旨是班级的文化团建问题。 【前台签到处】梅映雪 与会会议筹委会如下: 【班长...

  • 【学术讲座】2020.09.08

    【主题】生态干旱与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 【时间】2020年9月8日(周二)15:00 【主讲】刘鸿雁(北京大学教授)...

  • 纪录片创作与内涵表达讲座 新闻稿

    11月28日下午,由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主办的“纪录片创作与内涵表达——以纪录片《本色》创作为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与生态作为纪录片主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lq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