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美术馆,博物馆,科学馆等文化场所都是幽静的所在。···近日一家博物馆发出声明,表示大量企业在馆内办有偿研学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并未遵守规则,破坏了文明规范,极大影响了展厅的秩序和文物安全。一边是人头攒动的研学游,一边是大门敞开的博物馆,何以产生摩擦?
对大多数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来说,仿佛有一肚子的委屈。传播文化,科普知识本该是职责所在。今年来大大小小的文化馆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渴望观众上门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想法呢?
免费的午餐自然来之者众,受到一些商家的垂涎也在所难免。精心设计的贴心之举,反倒成为别有用心的盈利手段,还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文化场馆也就有苦说不出。
倘若光是蹭也就算了,有的研学游还不让人省心。但此种种,不但影响了广大观众的参观体验,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研学游传递的知识不谨慎,不准确,不科学。研学换来的却是错误知识的灌溉,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对历史文化的曲解,对公共资源的误用。
都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到大千世界,去草木深处,深思书本之余,探索课堂之外,堪称百利而无一害。研学游的魅力,在于兼顾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体验。···无论哪种,都背离了最初的用意,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由此而言,研学游的初衷没错,博物馆的声明也没错。所谓矛盾,根本在于游和学的失衡。其实,研学游的关键不在于走的多远,而是有没有真正领略路上的风景。没有人比自己更懂脚下的路。倘若在家门口的非遗工坊,红色经典就能学有所获,在不远处的田间地头,青山绿水就能心生感慨,这样的游学同样引人入胜。相信更多研学资源的提供和普及,研学旅行的套路注定不复,文化场馆的抱怨也将不再。
来自人民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