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职业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职业选择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其重要性犹如一个创业者决定自己的核心业务方向,一个产品经理决定要开发什么产品,一个品牌决定自己的定位。
做职业选择很需要结构性的思考与分析,并不是一个简单问句。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的自述,呈现出了他的思考与分析方法。
我十分认同。村上反复说此书所写,乃他的“私人思维历程”,但他的方法很有启发性与借鉴意义。不论你是选择做一个小说家,还是其他职业。
曾经,也有读者问我建议,“考虑开个公号”,或者“开个淘宝店”,但往往,他们给出自己的简单“目标”后,就想来听你的意见。这时,我总会让他们先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1. 它是否让你由衷地快乐?
固然大多数人都很难自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但这一条仍应被列为职业选择判断标准之首。
村上为何会选择做个职业小说家?首先是因为写小说这件事是他源自内心的冲动,且让他从心里感到快乐。相较之下,开一个小店,他只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做事的责任心,勉力为之。
如果你从事着一份自以为很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从中发现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如果工作时完全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那里面就有些不对头,不调和的东西了。
这种时候就必须回归初心,将妨碍乐趣与喜悦的多余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个个抛弃掉。——村上春树
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体验,做自己由衷快乐的事,哪怕辛苦、繁琐,也不觉累乏。它让我们有自觉自愿投入“劳作”的源动力。这种状态也往往能更有助于我们做好一项工作。
2. 它是否让你觉得有价值?
对多数人而言,生命是需要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尽管,每个人定义“价值感”的标准不尽相同。
小说写作让村上感到的意义感在哪里?
能抚慰男女之间、世代之间的对立,以及其他种种陈规旧俗的对立,起到缓和锋芒的作用,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功能。希望自己写的小说在世界上担当起这种积极正面的角色,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好。——村上春树
有价值感做驱动,我们会从道德感层面更认同自己的选择。
比如,我自己选择写作,一个很重要动力就来自于:
我希望自己写的字儿,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自我梳理、自我疗愈、自我净化,还能对部分读者有一些价值,能有益于他人与社会,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的作用。
3. 它是否契合你的天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每一项特质,无谓好坏,但都蕴含着它自己的势能,在不同的点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很可能是,此处正向,彼处反向。所以,顺势而为,做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往往事倍功半,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成绩。
“做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其前提又是什么?先真正了解自己的工作。
外人看小说家,尤其是著名小说家,多看到“名人”光环的那面,是名与利的受益者。但村上描述的小说家,其工作实质是什么:
无比耗时费工,无比琐碎郁闷。
写一部长篇小说,就得有一年,甚至三年的时间钻进书房,独自伏案埋头苦写。清晨起床,每天五到六小时集中心力执笔写稿。
这是非常孤独的工作。时时觉得自己仿佛孤单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谁也不会赶来相救,谁也不会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赞许一声“今天干得不错啊”。这是只能有作家一个人默默承担的重负。”
任何工作都有两面,在选择职业时,你是否同时看到了两面?
了解工作的实质、全貌之后,再来看自己的天性,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村上经过自我分析,认为自己的天性,比如从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到忍耐力等,都比较适合写小说。
才思过于敏捷或者说知识储备超长的人,只怕不适合写小说。因为写小说,是需要用低速档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才子有才子的节奏,知识份子有知识份子的节奏,学者有学者的节奏。——村上春树
同样,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天性去经营酒店,不会有大成。
我自认没什么经营才能,又生性不善应酬,并非社交型的性格,显然不适合从事服务业。
正确的选择,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上。人只有明白了自己的长短、圆缺,才会明了什么工作不适合自己,什么工作适合自己。
4. 它是否足以让你谋生?
我们都想做一个经济独立的人,那么我们选择一个职业,自然还要能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因此,满足以上几点之外,一个职业能否养活我们自己,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难题。
无论在哪个领域,你是否拥有、或经过培训与自我训练后能够拥有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技能,甚至是核心竞争力,很重要。
村上能下决心做一个全职作家,和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受到认可,拿了日本群像新人奖有很大关系。尽管当时社会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但村上确实通过处女作证明了他具有成为一个职业小说家的潜质。
问自己是否能靠一个职业谋生,其实也是在问:你具备做这行的核心竞争力吗?
整体而言,我们在择业时,应该至少要问自己以上四个问题。
这份答卷我们其实也无法假他人之手作答。择业终究还是一件只能自己独自思考与承担的人生难题。重要的是,学会结构性的思考方法。
二、如何面对职业转型?
很少有人足以幸运到上来就能做自己心仪、或十分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便是村上春树,也没这个幸运。他也是从一个小店老板“转型”成为职业作家,29岁转型时已近而立。
月前曾有读者和我说她很不喜欢眼下做了两年的幼师工作,理想是做个高级翻译,但她的大专学历又成为她向梦想前进的障碍,于是,她想重新高考,获取一张“职业准入证”。这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村上的做法,也许更值得成年人效仿。
1. 过渡期
从事一个职业,入场券、准入证,其实从来不是“学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你是否有从事这个工作的潜力与实力。
村上并非文学系毕业,此前也从未想过要做小说家,也从不关心日本文学界那些标准、评价体系,他只是跟着内心的冲动和直觉写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因实力而非文凭收获的奖项,给了他自信,以及一张“入场券”。实力比文凭重要;积蓄实力也未必需要通过学校教育。
那么,是放下手中的工作,上来就摆出 All In 的勇气与决心,投入到新的职业方向,还是给自己设置一个“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又该设置多久?
这其实因人而异。
如果没有来自父母或者第三方的经济支持,如果过去的积蓄暂且还不足以支持自己在没有收入保障的情况下投入新的职业,如果对自己未来是否能胜任新职业并没有清晰的前景判断,如村上这样,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就很重要。
他的前两本小说,都是在自己狭小公寓内的小餐桌上完成的,“等家人睡下之后,深更半夜独自面对着四百字一页的稿纸奋笔疾书。”
这当然会需要更多的付出与毅力,关键是摒除干扰地坚持 — 白日为生计奔波,顶着运营与还贷的压力,这样的消耗其实很容易磨损掉一个人对理想的激情与执着,但恰恰也因为难,所以才更能考验出你对自己的梦想职业是真情,还是叶公好龙似的假意。
过渡期,拼的是耐心,以及坚持和不放弃。
2. All In 期
村上春树是在写《寻羊冒险记》之前,卖掉了一直经营的小店,转身成为一个职业作家。当时,相比写作,小店的收入更高,但他仍然“横下心来决定牺牲它”,为了把时间全部用在写小说上。是谓破釜沉舟。
当时,周围的人几乎全体反对:还是别这样贸然行事。
可村上很坚定:
人生的紧要关头,得当机立断、痛下决心。
那一年,他32岁。
我们这一生最可宝贵的是时间资源,有限、不可逆。大约十年前,我做陈冲的专访,她有句话被我用做了标题: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如果想在任何一行作出成绩,非得全身心投入不可。
村上在“过渡期”确定了自己成为职业小说家的潜力,之后,他进入了“ All In 期”。“当时,基本上得靠着存款生活,坐吃山空。”前途未卜,当然有很大的人生风险,理智如他,也给自己设了底限:全力以赴试几年,果真不行,就放弃。村上属于幸运者,但给幸运托底的是实力。
三、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可能地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屹立职场而不倒的核心,也是项永远“未完成的任务”。
在《我的职业是个小说家》中,村上详细论述了作为小说家的核心竞争力 — 原创性,以及他如何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长篇小说家,如何保持自己的持久力、原创力。
1.先确认何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确认什么是胜任一项工作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和理所当然。它需要你真正地理解这份工作的本质,更需要对这份工作有批判性的思考,对未来有 Vision,还要能撇开遮眼浮云,直指核心关键。
比如村上春树写小说,那什么是辨别“好小说”的标准?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决定你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原创性”是关键,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创性”?你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独到的理解和思考吗?想透之后,先不说你是否有能力原创,你首先是否敢坚持这个主张?
毕竟,几乎所有的“原创”在最初时,都会因为冲撞了传统与权威,而遭受海啸般的批评,引发巨大争议。在强压之下,你是坚持自己,还是回归现有的价值评价体系,完成一份受主流认可的“答卷”?不容易。
可哪一样工作不如此呢?
而即便是坚信自己摸到了正确的方向,在前行的路途中,也很可能会因各种横插的枝节而迷失。
你想做一个小说家或者是电影导演,你也知道持久的原创力才是你的立身之本,可随着名声而来的各种,比如应酬 — 它能带来所谓人脉,比如媒体约访 — 它能带来更多的曝光量和名气,比如读者见面会 — 它能带来更多粉丝和销量。
你是否还会坚持认为,并且能够真正做到,持续写出优秀的原创文本,才是一个小说家、一个导演的核心职责?而后,你真地能做到排除这些“噪音”,苦练内功、静心创作吗?
大多数人都很难这般坚定。而村上能成为村上,在于他能做到常人所不能。
专业从事写作35年,他基本不在公共场合亮相,甚少在媒体露面。而他恐怕是日本当代最畅销的小说家。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后轰动一时,至2010年,已在日本畅销达一千万册,在中国,该书至2004年的销售总量达786万册。
他始终是个清醒者。他在书里写,年届四十时,他发现“日本社会人心浮动,整个社会闹闹哄哄,浮躁不安,开口三句离不开钱,根本不是能安心静坐,精打细磨地写长篇小说的氛围”。
他选择了离开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外生活,“在没有杂音的安静之地,随心所欲地写小说。”
《挪威的森林》正是他在海外,“在希腊各地咖啡馆的小桌上,轮渡的座椅上,机场的候机室里,公园的树荫下,廉价旅馆的写字台上写的。”
可见,确认何为核心竞争力,并始终清醒地认知、坚持这一点,绝非易事。多少“成功者”是在半途闪了腰?
2. 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首先来自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准备,是“一万小时”式的积累与坚持。在这基础上,才能拼悟性与创造力。
村上就老老实实地在书中告诉大家,大量的阅读是成为小说家必不可少的准备,再有便是对人对社会的细致观察。
这当然不是什么秘籍。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却恰恰体现在如何对待最基础的事情上。
3. 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越过了基础的积累阶段 — 当然,积累也是项永远进行时,高阶的突破,即独属于自己的原创性,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则是需要自己潜心寻找的。这里面可能会有偶然的成分,但前提是,始终保持“寻找”的警觉。
村上“发现”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也属偶然,虽然那也被很多人批评为“翻译体”。他在创作的间歇休息时段,喜欢做翻译工作,英译日。
后来产生尝试用英文写作的念头,却在使用语言的“局限”(毕竟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中练出了一种简单直接的表达,他再尝试将英文翻译成日文,最后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语言节奏与风格。
在此基础上,他不断打磨、提升,在文字中融入音乐的节奏(他是个资深乐迷),所以,他的整个章节架构到文脉,都带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
每个人找到自己独特性的路径都会不同,最重要的是一种自觉的追寻、辨认,以及不断地打磨,最后形成自己独具的个人风格。
4. 体力的涵养与持久的战斗力
写作、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是个体力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大体都一样。好体力,以及好体力带来的精神力,是保持工作效率的基础。
此前也曾读过村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深受触动。关于这一点,两书的论述,可互相比照着看。
•精神、头脑和身体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肉体力量与精神力量必须均衡有度,旗鼓相当,必须达成两者互补的态势。
•体力下降,思考能力会随之出现微妙的衰退,思维的敏捷和精神上的灵活都会逐渐丧失。
•中年时代来临,体力逐渐衰落,爆发力逐渐下降,持续力也逐步衰退。肌肉退化,多余的赘肉却越来越多。
所以,村上有段名言:
作家要是长出赘肉的话,就算完蛋了。不管那是物理上的赘肉,还是隐喻中的赘肉。
为了弥补这种减退,为了维持体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作出人为的努力。
基础体力,心灵的强韧(至少其中大半),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东西。我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才掌握了它。 肉体上的节制,是把小说家继续当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村上春树
以上基本都是村上的原话,为了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沉默的专注力,永不气馁的持久力,村上长期过着清俭自律的生活,
住在安稳的郊外住宅区里,过着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日复一日地坚持慢跑,喜欢自己做蔬菜沙拉,钻进书房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固定工作量。
运动,对于村上的人生而言,犹如吃饭睡觉,“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他几乎从无空白地,每天都要外出运动一个小时。我们都知道,村上跑步、跑马拉松十分出名。
5. 建立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节奏
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村上“投入漫长岁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固有体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节奏,“并以自己的方式谨小慎微,郑重其事地维持至今”。
从战略性层面说,他坚持“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小说”。
从技术性层面说,他规定自己一天写十页稿纸,每页400字,大约就是每天4000字。他“就像打考勤卡那样,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就写十页。”即便情绪饱满,很想继续写,但也强迫打住;但如果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
他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固定节奏,每天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便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将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精神最清明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到了下午就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
他的另一个规则就是专注。比如“写小说的时候,不写其他任何文章”。从他的书还不大卖得出去的时候起,他就一直用这个方法写长篇小说。
他说为了赚取生活费,曾经做过与写作毫不相干的其他工作,近乎体力劳动,但原则上不接受约稿。但他会做些翻译工作,“因为翻译基本上是技术活,和写小说使用的大脑部位不同,不会成为小说写作的负担。”
他对文章的修改、创作间歇的“养护”程序,也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规律与习惯,第一、第二、第三稿的任务都有明确分工。
他不急不躁,与时间做朋友,仔细观察自己的性格、思维特点、身体性能,寻找、试验、磨合,摸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
这是锻造持续核心竞争力很关键的一部分。
6. 始终进取、挑战新疆域
人生、职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谓活着,多少情况下是漫长得令人厌恶的持久战。” 而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也从来不是一劳永逸。
村上能“笑傲”世界文坛三十余年,60多岁仍创作力不减,佳绩不断,与他始终进取,不断挑战自我,勇辟新疆域有关。
他清晰地认识到,“安居于一个位置、一个场所(比喻意义上的场所),创作激情的新鲜程度就会衰减,终至消失。”
所以他有意地维持自己的“新鲜热情”,比如赴海外发展,像个新人般重新开始,甚至不厌大量繁琐事务,亲力亲为。
“我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作家,还有(几乎是)无限的发展余地,或者说发展的可能。而余地就在我自己身上……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展开更深更远的探索。—— 村上春树
四、如何“正确”评价自己?
“评估”或者说“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一环。合理的职业规划与管理,当然也离不开这一环节。在对职业产出的不断评估与剖析中,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甚至决定自己是否需要调整职业方向。
综观村上此书,可以看到他的“职业自我评价”过程,自其踏入社会起,就从未间断,有一种清醒的自觉、自省。而很多时候,清醒客观地自我审视,比来自外界的评判,更为重要。
比如前面提到的,村上能在重重批评声浪中,坚持自我,始终“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小说”。
但自我坚持,并不盲目。事实上,村上也尊重“世间”的态度与反馈。他在意读者是否乐于去买他的书,自认“是个打算跟世间维持一定的正常关系的作家”。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你打算无视世间,世间同样也会无视你。”
所以,他的书稿在自己修改了两稿后,总会请妻子阅读,并给予他中肯的反馈和意见,他甚至对如何选择“意见者”,都总结出了独特的心得。比如对于有些编辑,他会听取意见,但却找到了某种规律般,常常刻意做反向修改,全然不顾人情、脸面等。
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到一个熨贴的平衡点,才是关键,而这也有赖于自己的眼界、独立深入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在超越“努力”这个阶段后,“认知”的差异,来自世界观、格局、气量与勇气的差异,成为决胜千里的核心因素。最后,我想着重再说下村上这句:“请你也找到你的做法。”
人有千样,事无定规,村上一书最有价值便是这句。他说了很多通用的朴素道理,有启发性,也被千遍万遍地证明过,但,只有当你亲自验证了它适用于你时,它才“值得”变成你的一部分。
在这个问题上,他人无法代劳,也没有一劳永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