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孙悟空与《瓦尔登湖》

作者: woody602 | 来源:发表于2017-01-27 11:06 被阅读15次

    听完“春节自救指南”后,你们这几日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到家之后,你难免陷入歌中描写的九重亲友阵,面对亲友关怀十八式,要连续患上好几天的尴尬癌。

    和家人一起忙活年夜饭,看春晚、吐槽春晚,买点水果、牛奶,去熟或不熟的亲友家里拜年、有一搭没一搭地挂着笑脸聊天,忍受熊孩子的吵闹,被催婚、问前程、问收入,被混得好或不好的长辈上N堂人生经验课,给熟或不熟的长辈晚辈发红包(而我们领压岁钱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这些规定动作,构成了春节的仪式感,也是所谓“年味儿”的一部分。

    这些规定动作,不一定都能让你舒服,身不由己的感觉毕竟不太好。

    但是,要是如你所愿剥离了这些动作,过年还剩下些什么呢?

    这就要问到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除了能够带来七天假期,我们为啥要过年呢?

    明明今天、明天、昨天没啥差别,却好像过了今天,收到一大堆新年快乐鸡年大吉,你就能由内而外变得焕然一新一样;明明谁都觉得走亲戚挺无聊,压岁钱打发熊孩子挺烦,堆笑脸太累,但是谁都不能免俗。

    因为人就是一种需要仪式感的动物。仪式可以理解为人为创造的一套繁文缛节,这套繁文缛节的价值,在于确认、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这其中的核心假说是: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人,他人对你的看法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春节这样的社交盛宴,尽管这并不轻松。

    西游记中著名闷葫芦沙僧就很懂这一点。孙悟空仗着和牛魔王是结拜兄弟,认为从红孩儿手中要回唐僧是理所当然的事,此时闷葫芦沙僧在旁说出金句: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什么亲耶?孙悟空很傻很天真地说:你怎么这等量人!常言道,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纵然他不认亲,好道也不伤我师父。不望他相留酒席,必定也还我个囫囵唐僧。最后自然唐僧没有要回来,悟空被烧得半死,八戒差一点被做成烤猪。

    如果沙僧读到卢梭的名句: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定会点头称是。

    仪式感就是人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枷锁,但这枷锁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通过这些繁琐的仪式,人类才能在同类面前塑造认知。想要打碎这层枷锁,只是一厢情愿。《瓦尔登湖》是不少文青喜欢的书,梭罗被文青们认为是超脱尘世的代表,他似乎打破了仪式的枷锁,不用理会任何人情往来。但《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描述说,梭罗几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村里去一次,他的母亲和姐姐每周六都会给他送食物,而他自己则时不时回家去,将家里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想要隐士的声名却又不想过真正隐士的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梭罗的本意。

    是的,没有那么便宜的选择,我们不可能既要充满烟火气息的世俗年味儿,又要逼着七大姑八大姨们温良恭俭让,不逼婚、不逼孩、不问收入,只和你谈谈诗词歌赋人生哲学。传统仪式的巨大力量,或许正在消解,但这种力量仍然在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我们也正在创造全新的仪式,比如微信红包、集福,这为过年的文化基因添加了新的片段。

    所以,大年三十这一天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一个长假的开始。它是一个比长城历史更悠久的仪式的开始,它在改变,但是它的内核:陪伴、团圆、祈福,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这一点,从未改变。人生已经太艰难,吐槽归吐槽,我们可以好好沉浸在这个仪式里,享受既是甜蜜又是负担的亲情人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孙悟空与《瓦尔登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p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