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实质是“旅游+教育”。为实现走一路、学一路、生长一路的教育目标,研学旅行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认真调研,搞好课程规划,以教育的理念规划旅游、组织旅游;
加强协作,注重细节管理,控制风险因子,保证旅游途中师生人身安全;
精心组织,重视体验探究,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体验、用脑思考。
研学旅行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家长的青睐。为了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研学旅行必须在关键环节上做足功夫,做好耐心细致的准备工作,在旅行中精心组织、有效管理,真正让“研”和“行”密切结合起来。
1
认真调研,搞好课程规划
研学旅行,俗称游学,不是单纯的外出旅游,而是“旅游+教育”的组合体,实质是以“研学”为立足点的旅行,目的性很强,跟普通的以放松身心为主发点的游山玩水有本质区别。
要想让“研学”名副其实,在旅行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学校事前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课程规划,真正以教育的理念规划旅游、组织旅游。
每个旅游景点,都有自己特意打造的旅游品牌特色,有的倾向于自然景观,有的倾向于人文景观,更多的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起来,重在复原区域历史文明,打造现代生态文化。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观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区域历史演化,活泼地体验民族生活方式,真切地感受现代文化特色,以强健体魄、开阔眼界、陶冶灵魂、启发心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走一路、学一路、生长一路的教育目标。研学旅行的课程规划,需要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要准确地看到游学课程的生长点,形成明确的游学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全面的预设和详细的规划。
有些旅游景点的课程规划,完全可以凭借教师的经历和学识进行挖掘与开发,例如曲阜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庙),既是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在每一处景点中,都闪耀着儒家文化智慧的光芒,镌刻着礼仪道德的印记。曲阜之游,核心在于全面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每个熟悉儒家文化特色的教师,都可以从中看到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
但是,有些旅游景点的课程含义并不是那么容易挖掘,没有对地域复杂历史变迁和浓郁文化特色的深入了解,很可能无法形成对学生有深远教育影响的课程方案。喧哗的街道、幽静的小巷、奔涌的河流、肃穆的高山、苍凉的大漠、空旷的草原,没有身心融入其中的生活体验,没有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精准把握,很可能无法体会到其潜在的教育意蕴。这就需要学校与旅行社及早进行协商,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导游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规划合适的旅游目的地和详细的旅游路线图,制定明确的旅行教育方案,要让成行的每一个景点,都成为游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哪怕是相关教师提前旅行考察一遍,也不能让学生觉得此行没有多大教育意义。
2
加强协作,注重细节管理
研学旅行,即使旅途不远,毕竟也是离开家园做户外活动,师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万万不能有任何闪失。要确保旅行安全,学校应提前做好调研,详细制定预案,控制好旅行途中的风险因子。如果依托旅行社组织研学旅行,学校必须与旅行社密切协作,共同商定安全管理措施,明确界定参与各方的管理责任。无论是自主组织,还是合作开发,研学旅行都必须注重旅途中的细节管理。不但要有活动方案、实施细则,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具体在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中,哪些人员负什么职责,都必须做好精细分工,要让每一个参与的管理人员都心中有数,明确知道自己的管理权限和责任边界。
在确定了旅行目的地和旅行线路、明确了旅行教育方案后,学校还必须策划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相关人员要熟悉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包括道路状况、气候特点、天气变化、食宿地点、人文环境、风俗禁忌、每一个景点的参观注意事项;学校要制订精细的日程安排,包括乘车安排、食宿方案、参观分组、研讨计划、作业准备等,提前做足相关的准备工作。这些计划和规划,要通报给每一个参与研学旅行学生的家长,要让家长为学生预备必要的费用、衣物、药品及其他生活必须用品。临行前,必须充分做好旅游安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外出旅行必须听从导游和教师的安排,随队参观要跟上步伐、相互帮助,自由活动要结伴同行、相互协作,不管在哪里,绝对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任何人也不能擅自脱离团队。
有家长参与的研学旅行,风险因子相对较小,管理上也更容易一些。但大多数研学旅行以学校为主体,家长没有机会参与,旅程安全管理难度较大。组织研学旅行前,应确定对突发事件有处理能力的人员作为带队主管,同时注意选择相对年轻、身体健康、具备旅游经验和实践课程实施能力的教师参与。学校要跟教师、家长和旅行社分别签订好管理协议,但具体的管理工作不要一股脑地推给旅行社,那样很可能达不到研学的目的,因为施教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而不是旅行社和导游。要让参与游学的教师进行自主管理,这样不但有利于防控安全隐患,还便于师生在旅途中交流研讨和组织体验活动。研学途中,带队教师要严格纪律要求,随队教师要密切关注本组成员的饮食变化和精神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妥善处理措施。
现在条件好了,外出旅游早已成为一些人的生活状态,由此导致旅游热一直持续不断,尤其是法定节假日期间,主要旅游线路和著名景区常常人满为患。因此,研学旅行应尽量避开法定节假日期间的旅游热线,防止人员过度稠密无法有效参观和体验,反倒可能增加安全风险。当然,研学旅行也不能与普通旅游混合组团,因为旅行目的不同,即使线路完全吻合,研学的任务也难以实现。独立成团是研学旅行的重要条件。
3
精心组织,重视体验探究
很多人都有外出旅行的经历,有些人甚至逛遍了天南海北的各地景点,除了走马观花地看到了那些外在的景观,阅历有了一些增加之外,要说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怎样的陶冶、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恐怕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把旅游当成了一个纯粹游玩的机会,没有真正用心感知,没有实现亲身体验。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研”和“行”必须有机融合。要从研学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精心组织实施,要在旅行中突出探究体验,真正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协作、发现爱好、找到兴趣,实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开发与能力的提升。
研学旅行要重视现场性和体验性。研学旅行应将教育的现场性和活动的体验性放在首位,让学生走入现场、亲身体验,从中接受教育。到北方草原上研学,应该骑上骏马在草地上走一走,到牧民家里品尝奶茶、奶酪,在蒙古包里体验烤全羊宴的仪式表演,围着篝火跳上几圈舞蹈,才能真正体会牧民的粗犷彪悍、豪迈大气,切身感受蒙古民族服装特点、饮食结构、风俗习惯中的文化传承,加深对游牧民族历史的了解。到南方水乡研学,应该静下心来乘坐游船在水中荡漾一番,到深宅大院和幽深小巷中感受一下,仔细观察研究园林的布景特点和建筑的结构形式,才能真正触摸到渊源深厚的人文历史、细腻委婉的精神基因,对鱼米之乡的文化盛衰、风俗演变有更加深入的体验,对水韵浓郁的文化底蕴有完整的感知和准确的判断。
研学旅行要体现生成性和综合性。黄鹤楼、岳阳楼、赵州桥,无不闪耀着璀璨的文化之光,北京的故宫、南京的总统府、西安的兵马俑,都是凝固的历史,但这些知识点在教科书中出现,必然会突出学科的特点,往往都是抽象、单调、简约、零散的文本知识,只有到实地去用心观察、亲身体悟,领略建筑的卓越风姿,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再经过交流碰撞,有关知识才能迅速活跃起来,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围绕相关景点,生成的综合性的实践知识,能够嵌入到学生的生活阅历之中,深刻影响学生的历史观。近几年,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这是学校最看重的游学课程。走进红色旅游景区,要组织学生用心参观遗迹、细心观摩实物、耐心浏览图片资料,在体会中深刻反思,在探究研讨中总结升华,中华民族屈辱的苦难史、顽强的抗争史、激昂的奋斗史,就会在学生大脑中清晰起来,这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激发求知探索欲望、树立爱国报国志向,无疑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说到底,研学旅行是一门体现不同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校本特色,重视落实教育功能。要把活动的重点放在特色性的“研学”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旅行中用眼观察、用心体验、用脑思考。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研学中,获得对自然地理的真实考察,获得对人文环境的真切体验,获得对历史的追问和对现实的拷问,学会与自然亲密接触,将身心融入历史,完成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客观审视,以国际视野、独立人格、乐观心态,辩证看待人生,扎实立足当下,科学规划未来。
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