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首诗的时间简诗集
艾青: “土地”与“鸟”意象的碰撞

艾青: “土地”与“鸟”意象的碰撞

作者: 自由的水沟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07:35 被阅读3次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吹芦笛的诗人”的艾青,是现代新诗第三个十年中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他是那样地热衷于在诗中表现他对祖国大地和农民的感情,从《我爱这土地》到《雪落到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多次借助土地意象,以凝重的笔调描述出祖国大地的苦难现实,表达他的爱国主义激情,也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诗情。但是这首诗中的“鸟”意象却往往被人所忽视,事实上,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同“土地”与“鸟”意象的碰撞所产生的文学火花分不开,这里体现了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独特的个人意识,与同时期的诗人存在显著的区别。

    图片发自网络

          这篇《我爱这土地》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通过鸟的形象来书写诗人对“被暴风雨所击打过的”、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的深厚情感。土地承受着暴风雨的肆虐,鸟儿形象既瘦弱又渺小,但依然要坚持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三句,排比句式的运用,读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有一股沉重而悲愤的冲劲,接着转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饱满的激情趋于沉静,情绪有张有弛,写得有苦难、有眼泪、有怨愤、也有希望。

            最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面所蕴含着情凝重而感人,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特别是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常被人们熟知和传诵,真实而朴素,细微、缓慢、留有余地地将这“爱”渗入了“土地”,同时也较为自然地融进了这首诗里,获得凝练的概括和升华。

          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而他的这种个人感受和经验往往通过意象表达出来。诗歌必须以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意象就成为诗歌的精魂,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道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就以新颖单纯的抒情意象来书写其对于祖国大地的深厚感情,简洁有力地展现了一个受苦受难的中国形象。在诗歌创作中,艾青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择取意象,比如土地、太阳、河流、雪等等,这使其诗作中的意象显得分外亲切,他又常常赋予其择取的意象以十分独特的内涵意蕴,使其诗作中的意象具有十分新颖的意味。土地意象一直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

            这首诗作于1938年,土地博大、广阔、有历史感,既是抚育诗人的摇篮,也是那时承受着侵略与战火的祖国形象的象征。爱国主义之所以是诗人永远唱不尽的主题,与诗人的个性气质与艺术有关。艾青认为诗既要表达个人的悲欢,也要表达时代的悲欢,个人的悲欢不可避免地会与时代联系紧密。特别是战争年代,作家天生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国主义常常成为大多数作家的表达旨趣。

            “雨巷诗人”戴望舒也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样的诗句,他同样选择了“土地”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

            另外,除了“土地”意象,还有一个“鸟”意象,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古典诗歌中鸟的形象丰富,寓意有所差异,喜庆、伤感、孤独之义皆有,而现在鸟儿常常象征着自由,从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意象似乎更多用来营造一种自然闲适的意境。无论是自由还是闲适,都是在表达一种偏个人化意识。

            虽然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但并不意味着诗人自我的消失,艾青说过“诗人应该是自我感觉的先驱,没有自我就没有诗”,所以他的诗总能提现自我个性化色彩。在这里,作为自由象征的“鸟儿”抛弃了自由,义无反顾地用嘶哑的喉咙为土地不停地歌唱即使死了,“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谁都不应“大难临头各自飞”,然而不选择“飞离”憔悴的中国而留下歌唱,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

            那么,在这里,艾青诗歌也跟中国新诗派所提倡的那样,摒弃了,将“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吗?诗的个人话语转化为一种集体话语了吗?

            最后一句质朴的一问一答,揭示了答案。艾青诗歌曾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作品中往往强调主观情感的渗入。在整首诗即将结束之时,艾青突然发出了两句自白,这两句诗既抒发了整个民族的心声,同时也是这个“我”萦绕于心中的悲痛的无法抑制地流露。

            由此,整首歌就在“土地”与“鸟”意象的碰撞和交融中,郁结着厚重而沉痛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我”的,也是“大家”的,更是“我”对“大家”的。“小我”与“大我”仿佛在这首诗中取得了某种和谐位置,这是不多见的。

           

        艾青是自由体诗的自觉提倡者,提倡散文美,其诗体的特点是在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变化中取得统一,在参差里取得和谐,在繁杂里取得和谐。阅读《我爱这土地》,在凝重而有所流动的节奏中,在激越的情感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与坦诚,在诗歌中艾青以整饬自然的散文句式和口语化的语句的运用,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在发自肺腑直抒胸臆的诗句中宣告他的爱国情深。

          《我爱这土地》虽然以爱国为主题,但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读者也可以联想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所谓“形象大于思想”,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的统一,说明艺术形象主要依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加上形象内涵本是复杂多义含蓄,不是一种主题就能全部把握的,因而读者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补充、发挥和丰富文学形象的内涵。诗歌以单纯朴素的“土地”意象和“鸟”意象,自由而统一的散文句式,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艾青: “土地”与“鸟”意象的碰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pvtqtx.html